配电网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用电“物有所值、用得上”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系统“重发电轻供电”配网自动化,配电网建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此外,配电网涉及电压等级多、覆盖面广、工程复杂、工程规模小,智能化改造难度较大。 现在上述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缓解。为了让客户“用好用电”,各地电网企业不断提升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和实用化水平,保障供电可靠性。
业内专家表示,配电网将围绕安全、可靠、高效交互、智能化发展的内涵发展,满足分布式电源规模化发展要求,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提升响应能力。
配电自动化率逐年提高
记者发现,目前配网自动化,我国配电自动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多地构建了强大、合理、灵活、可靠、标准统一的配电网络结构。可靠性显着提高。
仅今年下半年以来,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喜讯频传:安徽首个农网配电自动化试点完成,配电自动化标准化配置率达100% ... ...随着配电网络设备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得到迅速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国家电网统计数据显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率分别为99.948%和99.784%。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等城市核心区域配电网供电可靠。率已达到99.9999%,家庭年平均停电时间小于0.5分钟。
国网山东省电力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客户对用电需求和供电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故障后报修时间为例,往年报修高峰集中在故障后14分钟。 ,现在已缩短为 5 分钟。因此,配电网络必须强大可靠,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国家电网编制的《城市电网可靠性提升计划(2018-2025年)》明确,由2025年,城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
@9.99%以上,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99%,标准化接线率达到96%。
多项创新技术应用加速
在配电网改造建设中,电网企业不断探索新的配电技术,如主动配电网、微电网、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等。投入运行。例如,国网山东电力透明配电网建设,实现了状态感知从中压到低压、故障处理从人工到自动化的双重进步,实现海量配网设备的全面、实时、准确感知,率先实现低压智能化装备。 “即插即用”。
在国际能源改革发展示范城市苏州,在建的苏州2.5工业园主动配电网示范项目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主动配电网创新示范项目。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堪称典范。同时,也在探索建设全国首个多电压等级直流配电网——“中低压直流配电网示范工程”,预计2021年6月建成投产。
此外,全球首个全可控电力电子柔性变电站及交直流混合配网项目——张北柔性变电站及交直流配网技术示范工程竣工。融合开发提供了一个模板。据悉,柔性变电站也将应用于河北邯郸,被国网甘肃、天津电力、阿里巴巴列为未来数据中心供电的首选方案。
它将与数字技术相结合
受访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近年来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分布式供电的几何增长,部分站台因逆送电而遭遇重载问题。配电网更加灵活灵活的需求,传统配电网正在加速向积极、全面的能源互惠经济配电网转型。
国网能源研究院电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旭斌告诉记者,配电网作为客户和市场的前端,是能源电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并成为近年来电网投资的“大头”。随着分布式电源对电动汽车、智能家电等多样化负载的海量接入,以及燃气、热能等不同形式能源的逐步互联互通,配电网的物理形态和功能变得更加复杂。
同时,随着“大云、物联网、智能链边缘”等数字技术与电网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配电网形态将更加智能化。虚拟电厂、需求响应、车联网、储能等一大批配电网业务运营模式应运而生,配电网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将更加高效,配电网的价值形态将更加丰富多样化。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配电网智能化升级,多能源系统协同互补,促进基础设施融合创新,推动其向智慧能源系统转型。”王旭斌认为,以源、网、荷为特征的现代配电网,通过源、网、荷、储资源的一体化联动,在加强配电网常态化调整能力的同时,增强极端环境的适应性。并提高配电网络的弹性。
在王旭斌看来,“碳中和”目标下的配电网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集中式和分布式能源结合可以提高配电网的整体能源效率。一方面,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将促进配电网更加均衡、充分发展;多值。
相关负责人也认为,配电网需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着力打造面向实现“配电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配电物联网生态系统。将从根本上改善分销网络。提升电网建设、运维、管理水平,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支撑能源互联网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