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围绕语音的交互技术竞争激烈。参考一些公开资料,我们可以将车载语音分为五个发展阶段。新生力量基本达到第三阶段以上。在已经形成较为灵活的语音功能的情况下,我们将继续朝着情感化、拟人化的特点迈进。自有品牌个性具有一定优势,而传统厂商大多依赖供应商技术,进展相对缓慢。
在交互方式上,更多的主机厂已经实现了初步交互,很难完全替代人机交互方式。座舱交互体验也需要多种输入法的结合。结合呈现多模态交互和主动交互的趋势,为用户带来个性化、场景化的体验。目前很多厂商也开始尝试一些创新,比如车外手势交互、车灯交互、车外语音控制等,也带来了新的交互体验。
在实现双屏或三屏的方案中,截至2021年上半年,已有20多个品牌实现双屏方案,约3个品牌实现大三屏。屏方案,目前独立厂商对多屏方案比较积极和开放。
在座舱底层,在座舱芯片方面智能中控,高性能芯片的优势逐渐凸显。例如,高通芯片目前安装在新势力和一些高端机型上。在芯片市场格局上智能中控,可以分为三大阵营。首先,一些外资企业主要是传统汽车SOC的龙头,现在压力很大。虽然与OEM的合作关系比较好,但在高通等消费电子领域公司的挤压下,会失去部分市场份额。此外,在消费电子领域,包括打开芯片市场的高通、英伟达、英特尔、三星、AMD等,其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之前的芯片研发成果。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三是国产芯片企业,如华为、地平线、全志科技、中电等,目前主要用于国产机型,并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域控座舱平台方面,目前国内外企业都在快速跟进。域控制器功能除了驾驶舱内一些基本的中控、仪表、语音等基本功能外,还进一步集成了DMS和OMS,包括一些ADAS功能。
目前操作系统的普遍做法是基于虚拟机技术,配备QNX和系统。斑马智行推出的AliOS和华为鸿蒙OS都打造了异构集成的座舱操作系统。国内厂商很难像特斯拉一样开发出统一的操作系统。品牌特性、差异化需求、合作问题等因素,仍更多采用基于虚拟机技术的多操作系统解决方案,整体竞争格局仍不明朗。未来如何发展,还有待市场进一步验证。
从车机系统领域来看,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应用的生态内容和规模上具有垄断优势。在生态方面,车企普遍与BATH合作,丰富车机应用的生态场景。
场景引擎推动个性化体验
在CES 2019上,奥迪推出了VR后座显示头戴式显示设备,替代后座娱乐屏,可实现车载影音体验;当时宝马也发布了MR显示设备,目前还没有实现。生产。蔚来在 NIO Day 发布了车载 VR/AR 设备,声称 2022 年交付 9 台 ET5 时,可以选择 VR/AR 设备。客观地说,蔚来发布的这款相对“轻薄”的AR/VR眼镜能否为用户带来满意的沉浸式体验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它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在驾驶舱空间属性逐渐被认可并在未来进一步强化的前提下,具有车载娱乐属性的VR耳机,一方面结合环境光、生态、车载音响系统,打造出非常好的驾驶舱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从长远来看,它也可能是车载屏幕的替代品之一。因此,随着VR/AR技术的成熟,相关设备在驾驶舱中的应用或将成为一种趋势。
场景引擎主要利用机器学习来掌握用户的一些驾驶习惯或数据偏好,分析用户的一些精准习惯,在服务的同时可以精准推送一些内容和场景为用户服务。另一方面,SOA 技术支持用户自定义场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定义场景模式,并结合实际使用随时调整。可设置各种条件触发,满足个性化需求。未来将两者结合,打造全场景座舱服务。
在座舱底层软件布局方面,软件和操作系统将是未来构建生态壁垒的核心。现阶段主机厂主要针对应用层进行开发。未来,在用户体验方面,如应用SDK、操作系统定制等,他们将继续努力。主机厂基于自身的研发能力和供应链资源,在座舱软件布局上区分了自研和合作;未来OEM如何形成主导生态系统也将影响行业格局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