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91-87879191

新闻资讯
产品中心
楼宇自控 智能照明 智能建筑管理 智能传感 智慧物联 智能组态 阀门自控 智慧监管
经典案例
楼宇 工厂 酒店 文博 枢纽 行业
关于我们

康沃思以数字、 物联、 数据、 AI为基础,以自主研发的DDC产品和自主领先的物联网框架,聚焦智能建筑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

0791-87879191

门禁监控 好消息,永无止境

时间:2022-06-23

新京报讯(记者 颖悦 黄哲成)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人脸识别和大数据采集技术引入校园,争议不断。对此,教育部曾表示,希望高校在使用这些技术软件时非常谨慎。

近日,北京记者调查了多所高校,发现其中一半以上还没有引进人脸识别设备。在已经引进的高校中,曾出现过拆解相关设备的案例。此外,高校的人脸识别设备大多不用于课堂监控,多用于打印成绩单、学校注册、门禁识别等。

访问 1

大部分高校人脸识别门禁

不久前,一段课堂行为监控的视频引起了关注。视频中,一位女同学被标记为“听6次,读8次,举手6次”。这段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不少网友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如此细致的监控是没有必要的。

记者调查的10所高校中,有5所安装了人脸识别设备的学校没有使用该设备进行课堂监控。校园门禁和宿舍楼门禁是该设备的主要应用场所。

北大东门设有多台人脸识别门禁设备。据悉,这些面部识别设备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人脸识别门禁设备也已放置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入口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学校的南北门均设有人脸识别门禁。在北二外国语学校就读三年的曹同学告诉记者,校门口的人脸识别设备很可能会在今年年初使用。起初,为了方便学生注册,学校还在校门口设立了专门的岗位,供学生进行人脸识别注册。“总的来说还是挺方便的,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刷脸进校园。” 曹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年秋季学期还在校门口增加了人脸识别门禁设备。

针对高校使用人脸识别设备,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褚朝辉表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在教室里安装人脸识别监控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

“在监控环境下,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被观察门禁监控,课堂上的每一个哈欠都可能被记录下来并受到指责,这会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紧张,甚至打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影响教学效果。”楚朝晖说自律首先要给孩子独立的机会,监控只会破坏孩子的自主权。

为安全起见,褚朝辉认为,在校门口等位置安装监控是可以接受的,但在申请前也要经过规范的评估和检查。

访问 2

您可以通过刷脸自助签到和打印成绩单

除了门禁之外,一些高校在处理一些事务时也尝试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来省去学生的行政手续。

在清华大学学生服务中心的自助服务室里,有4台机器配备了人脸识别技术。不时有学生通过自助机来这里办理业务。研究生尹某告诉记者,这台机器可以办理新学期注册、打印成绩单、培养优惠磁化等功能。

“以前新学期报到的时候,要把学生证交给老师,然后老师盖章,现在可以用这台机器自己做,很方便。”

尹同学告诉记者,“用这台机器报名比较方便,可以自己报名,不需要把学生证交给老师。另外在时间上也有更多的自由。机器“没有休息时间,只要这里的门是开着的。可以做到,节省很多时间。”

不过尹说他的使用频率并不是很高,“我大概一个学期来(学生服务中心)三四次,毕业的时候可能会用得更多,比如打印成绩单等服务..,对毕业生更有用。”

在北航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设备。北航大四学生彭表示,北航学生也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机报名。“但是门禁监控,我们还没有打印成绩单等功能,”彭说。

除了在校生,刚入学的新生也可以“刷脸”报名。据悉,北航的新生人脸识别报名从去年开始。很多新生表示,这种报名方式比较方便,也省了不少手续。

访问 3

高校人脸识别设备应用率不高

虽然目前人脸识别设备火爆,但记者调查的10所高校中,有一半没有配备相关设备。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汕头大学的学生纷纷表示,校园还没有配备人脸识别设备。

“这学期回来的时候,发现图书馆的人脸识别设备不见了。” 汕头大学三年级研究生彭告诉记者,该校图书馆去年配备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支持人脸识别和人脸识别。学生证进入图书馆。“我曾多次尝试刷脸进馆,但只成功过一次。” 彭告诉记者,他身边也有学生出现这种情况。

汕头大学也已经在校园部分教室的入口处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但识别度不高。“有一次我的室友拿出了另一个同学的身份。” 彭笑着说道。

很多妹子说,只要化妆,系统就认不出来了。据彭说,目前学校已经拆除了图书馆和教室入口处的所有人脸识别设备。

此外,安装了人脸识别设备的高校也存在使用率低的问题。

走访中,记者发现,仍有不少北大学生选择通过校园卡进校。尤其是在人流量大的时期,绝大多数学生使用校园卡出行。有同学试图刷脸进校园,但一旁的保安劝阻:“不用刷,快进去。”

安装在中国传媒大学南门的两台人脸识别门禁设备中,只有一台启动,另一台的纱门打开,大量人员直接进出。保安说,开学期间人流量很大,南门只启动了一个人脸识别门禁,另外一个纱门打开,直接通行。学校北门也关闭了人脸识别门禁,允许直接进出。

跟进

学生:希望学校做好数据保护工作

很多同学在某些场合认可人脸识别的便利性。例如,人脸识别门禁对于很多经常忘记带校园卡的学生来说很方便。

但部分宿舍在校外的学生表示,校门口的人脸识别门禁会导致高峰时段的拥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先生说,北航的大运公寓就在校园外面。高峰期,校门口会排长队,耽误大家进校的时间。

对于课堂人脸识别监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你仍然应该依靠自主学习,监控会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僵硬,”尹说。

一些学生还提出了对数据安全的担忧。中国传媒大学贾同学表示,近年来发生的几起大规模信息泄露事件,让人们对个人隐私感到担忧。“人脸也是一种信息数据,手机可以人脸解锁,超市可以人脸支付,未来人脸可能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密码,一旦泄露,后果将非常严重。”

贾表示,希望各学校做好信息安全工作,保护学生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声音

专家:数据采集监管应尽快赶上

至于如何保存设备采集到的数据,此次在网上掀起讨论的人脸视频监控设备供应商旷视科技表示,旷视科技提供给校园的产品都是离线部署的,只提供技术支持,公司不会联系学生信息。

“与传统的信息数据相比,人脸数据具有生物特征,生物特征是独一无二的。”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谭建峰表示,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一旦人脸数据被泄露,受害者面临的风险远高于传统的数据泄露。“传统信息泄露,比如我的银行账户,一旦泄露,我还有改密码、止损的空间。但生物识别技术做不到。” 谭剑锋说道。

“技术不是不能用,但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场景。” 谭剑锋表示,目前我国在数据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空白。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已经颁布,但规则仍有待补充。

“在数据存储、传输和使用方面应该有详细的规定。” 谭剑锋说,现在生物数据的采集越来越方便,只有手机才能采集人脸、指纹等数据。

对数据收集者的监管也要跟上步伐。谭建峰表示,不仅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也是监管的重点。除了机构和企业,个人也需要提高对生物数据的保护意识。

新京报记者 英越 黄哲诚 陈超

陈思编辑,何燕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