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包括器乐、民歌、曲艺、戏曲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近年来,随着国学在中国的日益普及,传统音乐通过各种影视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 《闪光少女》、《全民音乐百科全书》等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在圈内大获成功,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视频平台用户“古琴诊所”拥有68.3万粉丝,其代表作《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浏览量272.2万,18.5万。无论是影视剧对传统音乐的创新应用,还是综艺节目全方位策划的跨界展示,还是传统音乐知识在短视频、影视节目中的普及和介绍,都激发了新的活力传统音乐通过整合传播,使其人气上升,粉丝数量成倍增长。传统音乐保护、传承与创新等相关课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前景。
电影《百鸟朝风》剧照文件
从“借乐创境”到“音视频融合”,传统音乐借助影视剧讲述中国故事
在中国影视探索中国风和中国风的过程中,传统音乐因其独特的文化身份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影视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视听艺术。除了视觉系统在意境层面所追求的中国风,音乐也成为在听觉系统中展现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关键。近年来,传统音乐在影视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历史影视剧中。无论是主题曲还是背景音乐,都使用了大量的中国乐器演奏,甚至选择了原创古歌或古典风格浓厚的音乐。音乐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情调,为讲述中国故事增添了中国气息。随着影视剧的流行影响,传统音乐的当代复兴也找到了新的渠道。以古琴为例,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众所熟知和认可,与影视的创作和传播密不可分。以古琴形象出现的电影《老友记》较早出现,主角弹奏古曲《潇湘水韵》,表达蔡锷与小凤仙相遇知音时的浪漫情愫;古琴的演奏充分展示了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在电影《影》中,以古琴为主调的神秘音乐与水墨意象的营造相得益彰,将悠远博大的中国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些电影形成了从最初的“借乐营造环境”到“音视频融合”的整体建构,完成了传统音乐的时代转型,赋予传统音乐新的演绎空间。
直接以传统音乐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也备受关注。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故事的一个切口。外国西方音乐的冲击和传统音乐目前的困境,不仅与音乐本身有关,而且提供了与世界、历史、现在对话的场景。它是全面而深刻的。因此,围绕中国传统音乐的故事不仅可以展现传统音乐的魅力,更具有诠释文化传承、时代变迁、世界人心的多种可能性。电影《百鸟凤凰》通过主人公唢呐大师焦三爷和徒弟的故事,聚焦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如果说《百鸟凤凰》以“守护”为主,那么融合了二次元元素概念的电影《闪电少女》和以此为基础的电视剧则以“创造”为主。故事以青春激活古,让传统民乐在与西方音乐的“对决”中逆袭,与现代社会文化潮流同频共振背景音乐系统,为中国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做出有益尝试。青年组。
从古往今来的蜕变到古今融合,综艺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播
综艺节目天生具有娱乐性,在塑造公共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之下,传统音乐主要传播给特定的粉丝群体,属于小众艺术。近年来,创作者将两者结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全能星球大战》和《中国之星》改变了以往仅以传统音乐作为节目脚注或背景的模式,将其作为节目的核心元素和主要内容。公共艺术突破原有的信息圈,向更广泛的公众群体传播和传播。最典型的案例之一是《民族音乐百科全书》,对传统乐器、优秀传承人及其相关文化进行了全面创新的呈现。从4K超高清电视技术到“舞台比赛+观景区实时观察+排练室自然录制”三大空间的多维视角,从现实生活元素到“以人为本”的故事内容,节目在技术、节目形式、内容安排、叙事结构等维度的应用,实现了“视听新文本”的创作与转化,成功搭建了新的传播渠道传统音乐与大众之间。显然,这类节目不仅是综艺题材的发展,也是从传统音乐形式向“新文本”的重构,其破圈的成功实践值得分析。
首先,对传统音乐内容进行现代化改造。古为今,古为今,是传统音乐现代发展的方向。如何在综艺节目中实现古今音乐风格的融合,是节目成功的关键。如《全能星球大战》中龚琳娜的云南民歌《小河流水》,将高超的唱功与现代的编曲结合起来,达到了全新的欣赏效果。二是利用综艺节目的参与性,激活传统音乐欣赏。谭维维与《中华之星》华音老调传承人的合作,是“民乐+现代摇滚”的再结合。参与式摇滚风格改变了传统音乐聆听和沉思欣赏的形式,审美效果也从感知转向震颤。第三,通过平台整合实现受众复制。具有民俗文化属性的传统音乐和具有流行文化属性的综艺节目可以实现文化维度的融合。一方面,综艺节目的话题效应可以将普通观众转移到传统的音乐收视群体中;另一方面,综艺用户也可以同步迁移,成为传统音乐的粉丝。比如将于2020年播出的《明日之子管弦乐季》,结合青年亚文化元素,将东布拉、马头琴、唢呐等传统乐器引入现代管弦乐队,赢得了年轻乐迷的青睐以更加动态和现代的诠释。受众扩展和再现。
从大众教育到创新演绎,社交短视频激发传统音乐美育功能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基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视频社交时代。在人人可拍、万物可播的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已成为一种流行的信息消费方式,其社会属性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通过社交媒体对传统音乐的视听传播,构建了基于关系链的传播平台,拓展了跨地域跨圈的虚拟空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古乐短视频在互联网上的流传,不仅提高了中国用户对民间音乐的接受度,也让中国传统音乐在创新发展和创意转化中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优势也让中国风风靡海外,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例如,美国摇滚歌曲《加州旅馆》的中国民乐版在网络上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其中,笙、扬琴、阮、二胡等乐器的演奏展现了中国乐器独特的表现力,“异国情调”的味道让外国观众惊叹不已。
以用户为主导的内容和互动社交短视频为用户创造了展示、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为传统音乐的创新和演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一方面背景音乐系统,活跃于自媒体平台的用户为传统音乐注入流行元素,实现传统音乐演绎的创意转向。例如,在齐德琴社、文琴楚提等用户发布的视频中,他们使用古筝、扬琴等传统乐器演奏流行音乐,并用独特的手法将熟悉的音乐“陌生化”,重构视听意境。空间。在一些视频网站上,唢呐赢得了大批粉丝,不同的表演者用唢呐来演绎流行音乐,以多样的手法将唢呐惊人的表现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流行的传统音乐短视频创作,运用平易近人的技巧进行阐释、趣味性、情感化的叙事表达,引导观众了解音乐知识,学习表演和演唱技巧。一些传统音乐领域的专家现身新媒体平台进行教学分享,让大众通过手机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比如,电影《百鸟凤凰》中唢呐音乐的演奏者陈立宝在快手直播间向粉丝们传授唢呐技巧,在互动中展现唢呐文化的深厚精髓。短视频的低门槛、移动化、社交化等媒体特性在传统音乐向大众辐射的过程中显示出其优势。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审美体验,传统音乐的社交媒体传播为促进大众审美素养的提升做出了有益探索。
多媒体不仅拓宽了传统音乐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还重塑了传统音乐的形式和面貌,推动了文化艺术领域的民族潮流,唤起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人们,要注意传统文化,思考和拥抱。年轻人的喜爱与加入,使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0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