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AI人工智能在基础能力上不断“跑出高分”,不少垂直应用场景开始落地AI技术。对于AI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来说,算法、芯片和大量的数据训练确实是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能否将技术与应用场景有效结合,形成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才是决定性的。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 2018 年 9 月的计算机视觉峰会上,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唐道生表示,AI 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场景深入发展的时期。目前,随着智能安防监控的发展,
从AI人工智能技术来看,安防监控监控中使用的主要技术是基于图像识别的人脸识别、车辆识别、行为特征识别等技术,以及基于语义理解的视频结构分析。在人们的安防需求越来越强烈的今天,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等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安防监控已成为“各类行业拓展发展的刚需”。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场景。” ”。
1、智能安防监控家居使用进程加快
在保证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智能安防监控家居可以实现量产,降低成本。同时,当它以普惠价格进入千家万户时,智能安防监控成为大多数家庭的标配也不是不可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其操作软件可能不再局限于智能手机智能安防,而是将运行在VR或AR等更先进的平台上。届时,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家居将更深入地融入人们的家居生活。在生活中,实现智能安防监控的“生态圈”,智慧城市将不再是梦想。
2、监控摄像头密度提升空间很大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安防监控行业发展迅速。前瞻性数据库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整个安防监控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以上,近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稳步突破,降低监控成本,开启安防监控信息化进程。城市监控设备的不断改造、光网络的到来以及统一市场标准的建设,加速了数码相机在安防监控中的应用。领域的渗透。其中,视频监控是构建安防监控系统的核心。它占据了中国最大的市场份额'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视频监控行业也正在接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洗礼”。尤其是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加速建设等大型视频监控项目中,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平台已成为标配。
3、物联网发展势头凶猛,安防监控借机扩张版图
据统计,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升至2015年的7500亿元以上。目前,物联网已形成初步的产业体系,并在行业内应用正在逐步扩大和深化。物联网、传统产业等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融合和渗透,催生了许多新兴业态和新应用。其中,安防监控可以说是物联网概念的最佳应用环境。因此,基于物联网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安防监控与物联网的关系,
安防监控与物联网的紧密结合,将进一步构建“大安防监控”的理念。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通过在重点核心城区和场合铺设传感设备,可以综合评估某个时间、相关场合的人流位置、集中度、分布、流动情况,反馈给城市。集中后台和大数据分析功能,可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车辆拥堵和人员分布情况,避免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可应用于环境监测、城市管理、应急防灾等领域,为城市安全筑起一道新屏障。
能否将技术与应用场景有效结合,形成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是决定“AI+安防监控”发展的核心因素。
4、高清摄像头升级提供“AI+安防监控”的可能
AI+安防监控的组合模式为行业发展最终进入智能化阶段提供了动力,其重点是解决“理解”问题。总的来说,视频监控行业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传统模拟监控,国内自主知识产权落后,安防监控系统用户仅限于政府部门;二是发展阶段,数字化监控、安防监控用户增多智能安防,监控规模扩大,图像数字化存储,分辨率进入标清时代;三、提升阶段,高清监控,市场容量不断增加,视频监控系统与用户业务系统集成;最终,智能舞台逐渐形成了一套数据传输、视频、控制为一体的智能安防监控综合管理平台。
随着4K、H.265等技术的普及,视频清晰度不断提高,带宽码流不断减少。AI人工智能将在安防监控领域率先实现点、线、面全纬度覆盖。
5、AI+安全监控场景分析
以人脸图像识别为代表的生物特征识别功能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特征识别具有广泛的应用,从面部打卡、访问控制、车站和机场安全检查,到犯罪嫌疑人追踪和金融交易。
生物识别技术中的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手势识别等技术虽然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它们的共同缺陷是这些技术仅限于“主动识别”的功能场景,即识别对象必须“主动配合” " 识别过程,例如伸出手指、眼睛或执行特定动作。
人脸识别是一种可实现“主动识别”和“被动识别”两种场景的生物识别方案,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市场。在识别技术方面,静态识别是单点防御场景的核心技术。该系统通常可以完成“人脸图像+身份证+中心局数据”的比对,完成身份验证。很多安防监控企业已经在完成技术迭代后,识别率高于99%,接近虹膜识别准确率,可以实现金融安防监控级别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