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91-87879191

新闻资讯
产品中心
楼宇自控 智能照明 智能建筑管理 智能传感 智慧物联 智能组态 阀门自控 智慧监管
经典案例
楼宇 工厂 酒店 文博 枢纽 行业
关于我们

康沃思以数字、 物联、 数据、 AI为基础,以自主研发的DDC产品和自主领先的物联网框架,聚焦智能建筑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

0791-87879191

2018第九届(上海)国际超级电容器工业展览会

时间:2022-12-02

【本次展会】

中国最大超级电器展8月上海举办 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巩固优势

2016年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将超级电容器纳入其中。同时,随着超级电容器在汽车、电梯、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的兴起,超级电容器的市场潜力有望达到1000亿。

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超级电容器工业展览会()将于2018年8月23-25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届展会展览面积预计达到6万平方米。超过800家国内外展商将在现场展示全产业链的最新产品和技术。届时将有200多个参观团、5万余名观众莅临现场参观交流。

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瑞典、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CAP-XX、、、、、金万国际等,以及奥威科技、江海、展晓新能源、、电子、立邦科技、成都智天、上海慧屏、星河石墨、北海星石、华宇科技、诚杰智能、明瑞祥等,都想借助中国最大的超级电子展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积极开拓市场或巩固市场优势。

全球买家团参观采购智能电容器,有效实现供需对接

组委会致力于打造集品牌展示、技术交流与贸易合作、宣传推广、会议研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日立、公共交通、轨道交通、风光储能、智能电网、电梯节能、航天通信等领域的全球采购商组团参观采购,有效实现供需对接。

此外,展会还得到了上海市发改委、广东省发改委、湖南省发改委、贵州省能源局、三亚市发改委各级政府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电力标准化协会超级电容器标准工作组、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日中经贸中心等行业协会。

同期活动内容丰富,保证企业参展效果

展会期间举办了2018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峰会、2018中国(上海)动力电池产业峰会、2018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交流会、2018中国充换电技术高峰论坛等会议及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龙头企业高层领导与政府代表、协会代表等行业代表共同出席,积极打造高端商务交流合作平台,有效保障企业参会效果展览。

数百家媒体跟踪报道广为传播的品牌形象

展会非常重视参展商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每年都邀请中央媒体、主流财经媒体、大型门户网站、行业媒体和海外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的报道。本届展会将继续邀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中国能源报、第一电气网、国际能源网、中国储能网、中国超级电容器产业网等。数百家权威媒体全程报道,致力于广泛传播参展商的品牌形象。

如您是以下产品的供应商,请尽快预定展位

1、组合式超级电容器、叠片式超级电容器等产品;

2、电极、活性炭、电解液、隔膜、集流体等超级电容器材料、原材料、添加剂等;

3、超级电容器生产制造设备、检测仪器设备等;

4、石墨烯材料、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等;

5. 各类超级电容器及其在工业和消费电子、交通、电梯节能、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成果。

展位费(人民币结算):

企业型光地费(起租36㎡)标准摊位费(双面开口加收20%)

国内企业 1200元/㎡/展期 12000元/9㎡/展期

手机电容屏灵敏器_火焰割枪电容调高器_智能电容器

外商(含港澳台)合资 2000元/㎡/期 20000元/9㎡/展期

外商独资​​企业(含港澳台) 3000元/㎡/期 30000元/9㎡/展期

刊登广告(规格:130mm×210mm):

广告位 封面 封底 扉页封面 二封面 三色横页 彩色内页 文字介绍

成本 4万元人民币 3万元人民币 2万元人民币 1.5万元人民币 1.5万元人民币 1万元人民币 5,000元人民币 2,000元人民币

欲报名参展者,请填写《参展申请表》智能电容器,加盖公章后传真或邮寄至:

承办单位:广州振威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2433号启盛会展产业园403室

电话/传真:

联系人:吴鹏飞 会议官网:

邮件:

一、单片机介绍

微控制单元(Unit;MCU)就是我们俗称的“单片机”。MCU内部的功能部件主要有CPU、存储器(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I/O口、串口、定时器、中断系统、特殊功能寄存器等八个部分,还有一些如时钟振荡器、总线控制等辅助器件功能组件,如控制器和电源。

此外,许多增强型单片机还集成了A/D、D/A、PWM、PCA、WDT等功能元件,以及SPI、I2C、ISP等数据传输接口方式,使得单片机芯片微电脑更具特色,更有市场应用前景。.

▲单片机结构

在MCU应用中,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理量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信号调理后通过放大器放大,再通过ADC从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经过MCU、CPU或DSP等处理后,再通过DAC还原成模拟信号,最后通过功率驱动器输出。

▲MCU信号链

MCU最早由Intel提出,经过4位、8位、16位、32位甚至64位MCU的迭代更新,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目前,市场以8位和32位MCU为主。未来随着产品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32位MCU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目前以8位和32位MCU公司居多。未来,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实现MCU的国产替代。

目前市场上的MCU主要是8位和32位的。其中,8位MCU凭借其超低的成本和简单的设计,活跃于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

由于32位MCU的出现和持续降价,加上8位MCU简单、耐用、便宜的优势,处于中间的16位MCU市场不断被挤压,成为出货量最低的产品比率。

▲MCU位数及其应用场景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MCU中央处理器有Intel开发的MCS-51内核、英国公司开发的ARM-M内核、该公司开发的6800内核、美国公司开发的MIPS内核、以及Atmel 开发的 AVR。核心,s公司开发的PIC核心工业自动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的RISC-V核心。

▲ MCU 通用中央处理器

根据2020年中国通用微控制器市场简报:32位MCU占比54%,8位MCU占比43%;RISC指令集MCU占比76%,CISC指令集MCU占比24%;MCU是主要类型,占比73%;市场MCU核心类型主要为ARM、8051和RISC-V,占比分别为52%、22%和2%。

2、产业链概况

MCU产业链上游可分为原材料供应商和晶圆代工厂商(与中游厂商合作)。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

2019年,台积电、、联电、中芯国际等龙头厂商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台积电的市场份额高达58.6%。由于原材料的不可替代性和代工厂的高度集中,上游厂商议价能力强。

▲2019年MCU代工厂竞争格局

全球MCU供应商主要为国外厂商,行业集中度较高:全球MCU厂商主要有瑞萨电子(日本)、恩智浦(荷兰)、英飞凌(德国)、微芯科技(美国)、意法半导体等.,TOP7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80%。

中国MCU奋起直追,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国内MCU芯片厂商在中低端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华大半导体、中影电子、东软开利、北京君正、中国台湾新唐科技和极海半导体的市场份额稳步上升。

此外,如意半导体、瑞萨电子、德州仪器、、英飞凌等国外大厂采用IDM模式,集成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个别国外厂商如NXP和大陆厂商大多采用这种模式,只负责芯片的电路设计和销售;、、等台资企业,以及大陆厂商士兰微、华大半导体,均采用IDM模式。

▲2019年全球MCU竞争格局

▲ 2019年中国MCU竞争格局

国外厂商产品种类齐全,国内厂商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国外厂商产品种类齐全,涵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控领域,产能分布相对均衡。国内厂商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家电领域。微威、比亚迪等企业已有车规级MCU产品,其他厂商还处于研发或认证阶段。

国内外厂商的产品位数相差不大:如意发半导体、恩智浦、微芯科技等国外厂商的主流产品均为32位,而中英电子等部分国内厂商主要采用8位。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商都具备32位产品产能,整体差距不大。

内核方面,各厂商主要采用ARM内核,国内厂商主要采用ARM-M0/M3内核,国外厂商使用率较低的M4/M7内核性能较好。此外,一些国外厂商如微芯科技有自研内核,国内厂商中芯国际也有自研内核。

在应用领域,全球汽车电子占比最高,中国集中在家电领域。IC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MCU下游应用主要分布在汽车电子(33%)、工控/医疗(25%)、计算机(23%)和消费电子(11%)四大领域。具体到中国,2019年中国MCU市场销售额集中在消费电子(26%)和计算机网络(19%)领域,而汽车电子(16%)和工业控制(11%)领域的MCU占比%)显着降低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MCU应用仍主要集中在家电等品类。

▲2019年全球MCU应用分布

▲ 2020年中国MCU应用领域销售额分布

三、应用领域 1、物联网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MCU市场经历了一个涨价涨量的过程。未来物联网将实现端到端的人机交互,几乎每台设备的每一端都需要一个或多个MCU。更多的数据和更高的计算要求推动设备升级到 32 位高端 MCU。

根据GSMA数据,2018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为91亿,2010-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20.9%。预计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52亿台。

中国物联网整体规模逐年扩大。2015年中国物联网总体规模为7500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18.3亿元,2015-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19.5%。

▲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及预测

▲中国物联网整体规模及增速

设备联网的关键在于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包括 LoRa(长距离无线电)、(短距离低速)、WiFi、NB-IoT(蜂窝网络)和蓝牙。需要搭配相应的联网模块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2020年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35亿,2017-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34%。主要的联网方式是WiFi和蓝牙。2020年WiFi和蓝牙联网技术占比67.3%,蜂窝网络联网占比逐年上升,从2017年的3%增长到2020年的8.75%。

▲ 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单位:亿)

根据2017年2月和2018年2月发布的年度研究报告,在物联网Wi-Fi MCU芯片领域,乐鑫位居大陆企业第一梯队。

目前主流的嵌入式WiFi芯片企业有:高通(美国)、瑞昱(中国台湾)、乐鑫、博通集成、联盛德和博流,国内替代率较高。

▲主流WiFi MCU性能对比

2.智能家居

家电智能化趋势:从机械按键交互到触摸语音交互,从数码管显示到液晶显示,从单频到变频等。计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要求提高,需求转向更高级的 MCU。

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产品总出货量将达到2.8亿台,到2025年总出货量将增至8.1亿台,复合年增长率为23.7%。

家庭视频设备(电视机、机顶盒)和智能安防产品(摄像头、门锁)占比最高,分别达到39.2%和19.6%;智能白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占比接近20%,达到17.1%。

▲中国智能家居出货量及预测(单位:百万台)

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市场家电零售额8032亿元,同比增长-2.2%。

据《IDC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智能家电市场出货量约2838万台,同比增长22.8%。

家电市场整体表现平稳,智能家电市场销售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传统家电的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

▲2016-2019年中国家电行业零售额

▲八大家电企业自给率高,加速智能化转型,加快家电芯片国产化进程

通用家电芯片包括MCU主控芯片、电源管理芯片、通讯芯片、驱动芯片和图像处理芯片。目前,家电企业在造芯过程中,几乎已经布局了所有芯片。在8家大家电企业的造芯布局中,MCU占比最高,达到34%。

家电MCU国产替代度高,中颖电子在中国小家电MCU中处于领先地位。据中国行业信息统计,2017年,中颖电子在中国家电MCU中的占比为19.8%,位居第三。排在前两位的MCU厂商盛群半导体(22.6%)和盛群电子(21.2%)之间的差距并不大。预计未来小家电领域MCU的国产替代率将进一步提升。

▲芯片类型在八大家电布局中的占比

▲ 2017中国小家电MCU竞争格局

3、智能穿戴

2016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开创了真无线耳机(TWS)时代。12系列取消了标配耳机,再次引发了TWS耳机销量的暴涨。

传统有线耳机电路简单,不需要配置MCU主控芯片。

TWS产业链主要包括ODM厂商、无线耳机和充电盒元器件厂商,包括主控芯片、存储芯片、FPC、语音加速度计、MEMS、过流保护IC、电池等。

预计TWS耳机市场的增长趋势将与十年前的智能手机一样。2009-2012年智能手机市场CAGR为80%,预计2019-2022年TWS市场CAGR为80%。

Air Pods引爆市场后,华为、OPPO、vivo、小米等各家手机厂商,以及传统音响厂商索尼、BOSE、1MORE、漫步者等纷纷跟进推出相关产品。虽然苹果的市场份额依然第一,但其他品牌的耳机也在加速抢占,导致苹果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数据显示,苹果TWS耳机市场份额从2018年Q4的60%下降到2019年Q3的45%。

▲TWS耳机市场竞争格局

高端手表处理很多任务,需要使用带有嵌入式操作系统的SoC,而手环只需要时钟、计步、卡路里计数、血压测量等简单功能,可以使用MCU。

随着智能手表性能和功能的增强,系统采用SoC+MCU将是一种趋势,其中MCU集成在WiFi模块中,需要额外的MCU链接很多传感器,辅助SoC 在收集数据。

▲小米手环3拆解

得益于硬件的革新,智能手表逐渐成熟,与智能手机形成的应用生态也日趋完善。产业围绕运动、健康、移动支付等领域不断加速发展。预计2021年智能手表支出将达到273.88亿美元。

与智能手表相比,智能手环性能较低,功能单一,仅支持苹果或安卓单一操作系统。t4ai预测,未来整个智能手环市场将继续萎缩。

小米手环市场占有率较高,预计未来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全球智能手表消费趋势

未来,智能手表行业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苹果、三星、华为将占据75%以上的市场份额。

参照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未来苹果TWS耳机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下降,而国内厂商如小米、华为、OPPO、vivo等手机厂商将快速崛起,为国产芯片替代提供条件. 目前国内充电盒主控MCU方案成熟,如芯海科技、盛升微、威远半导体等均有成熟方案,并已被各大TWS品牌采用。

▲2020年上半年全球主要智能手表企业

4、汽车电子

ECU(Unit),发动机控制单元,专指电喷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但随着汽车电子的飞速发展,ECU的定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一个单元,或电控单元,泛指汽车上的所有电子控制系统。而原装发动机ECU有很多公司称之为EMS()。

常见的ECU有导航ECU、安全气囊ECU、发动机ECU、电动窗ECU、悬架系统ECU等。

ECU由MC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模数转换器、驱动器等集成电路组成。其中,MCU是ECU真正发挥控制作用的关键。

▲汽车ECU

汽车电子应用已经占据了超过1/3的MCU市场。在汽车智能化进程中,对安全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MCU的需求快速增长。据IC预测,2020年车用MCU销售额将接近65亿美元,2023年将达到81亿美元。

据统计,传统燃油车MCU占整车半导体价值的23%,纯电动汽车MCU占整车半导体价值的11%。2018年传统燃油车用半导体价值338美元,新能源车用半导体价值704美元,MCU价值相当于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者其中约78美元。

▲燃料和电动汽车半导体的比例

数据显示,全球和国内汽车MCU市场主要由恩智浦、瑞萨、英飞凌、德州仪器、微芯科技占据,约占85%的市场份额。

车规级MCU产品质量要求严格,认证过程非常复杂,投资大,短期内难以盈利。目前国内已经量产车规级MCU的企业有:杰发科技、上海鑫旺微电子、赛腾微电子、中微半导体。

国产车载MCU起步较晚,涉足该业务领域的企业较少,未来国产替代潜力巨大。

5.工业控制

MCU是工业自动化的核心部件,如步进电机、机械臂、仪器仪表、工业电机等。以工业控制的主要应用场景——工业机器人为例,为实现所需的复杂运动工业机器人需要对电机的位置、方向、速度和力矩进行高精度的控制,而MCU可以完成电机控制所需的复杂功能。, 高速运算。

工业4.0时代,工控市场前景广阔,将拉动对MCU的需求。据统计,2019年全球工控市场规模为231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全球工控市场规模将达到26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赛迪智库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工控市场规模将达到2321亿元,同比增长13.1%。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600亿元。

▲全球工控市场规模及增速

▲中国工控市场规模及增速

MCU市场目前由国外厂商主导。国内厂商虽然百花齐放,但占比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MCU市场主要由、意法半导体、瑞萨电子、德州仪器、恩智浦等厂商占据。前五名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合计为 72.8%。中国MCU市场主要由意法半导体、恩智浦、微芯、瑞萨、英飞凌等厂商占据。前五名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合计为 74.42%。

近期MCU市场缺货持续,本土MCU产业链有望加速产品市场拓展,提升产品价值或出货量,充分受益于MCU市场的高应用需求。另一方面,高性能MCU的价量上涨,带来可观的毛利率,带动更多国内优秀企业进入MCU领域,加速实现国产替代。

工控MCU产品方面,国产厂商销售收入和占比逐年上升工业自动化,产品出货量大幅增长,国产替代指日可待。

智世认为,随着我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在汽车电子中的应用使得MCU芯片注定在未来我国芯片产业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国产MCU主要集中在家电等低端应用行业。好消息是,虽然32位MCU是目前的主流,但国内厂商在物联网等行业仍广泛应用的8位芯片方面具有优势。在国外巨头的统治下,国产MCU依然拥有良好的生长土壤。但是,及时更换大型国货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