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消息(文/白宇轩)近日,嘉都科技在机构调研中表示,截至四季度,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公司智能系统订单交付加速,各类跟进-up 智能系统项目恢复正常招投标,有利于明年业绩的恢复; 资本市场将持续回暖,公司股权资产公允价值将持续回升。
据介绍,佳都科技的产品已落地多个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产品已覆盖全国32个城市,形成了以粤港澳大湾区、成都、长沙、南宁等基地为基地的运营模式,且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交通大脑方面,嘉都科技在上海推出的“IDPS城市交通大脑”是上海城市交通系统的核心底层平台。 具备融合能力,实现交通网络“一网统管”,上海城市交通大脑的标杆案例有望在全国其他城市快速复制。
佳都科技透露,广州地铁和成都地铁的智能化系统建设项目在公司目前的订单中占比较大。 此前,受疫情防控影响,土建和供应链受到影响。 目前,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优化智能化系统,已经基本恢复。 发货正常,正在加速赶施工进度。 据广州地铁官网披露,公司承建广州“十三五”地铁智能化系统的127个站点中,目前约有58个站点已完成封顶。 根据以往经验智能化系统,通常在封顶后1-2年内完成机电系统和智能系统的实施交付及相关收入确认。
在新增智能系统销售方面,随着疫情的逐步释放,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地铁公司原有的招投标程序已经恢复正常进行; 另一方面,原本用于疫情防控的相关支出也转向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为企业销售拓展提供市场空间建设。 由于数字经济目前是地方政府“十四五”重要的政策推动方向,明年数字基础设施有望在政策落地和经济刺激的双重推动下实现快速增长。 公司将依托在数字化领域多年积累的AI、数字孪生技术和行业Know-how,抓住政策和经济复苏窗口期,实现“智慧地铁”、“IDPS”等优势产品的复制。城市交通大脑”在全国范围内。
对于公司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和可持续性,佳都科技表示,公司始终坚持“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的战略路径。 一方面,“技术迭代”和“区域扩张”战略在轨道交通和公共安全轨道形成优势,通过新技术迭代、模式创新和区域扩张实现核心轨道的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业务孵化”战略,基于公司在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方面的技术优势,不断孵化新场景,形成“新增长曲线”。 目前,城市交通大脑和城市应急管理已成为公司进一步增长的业务领域。 通过技术迭代、区域扩张和新业务孵化,公司将在信息技术领域实现持续增长。
具体来说,在技术方面,佳都科技始终紧跟前沿技术,提前布局可落地的业务场景。 公司制定了科学严谨的技术迭代计划。 公司认为,过去几年是城市全息感知的发展阶段,重点布局以视频监控、物联网等感知技术实现城市数字化建设。 面向未来,公司认为仿真、3D建模、虚拟现实是实现数据应用、数据交互,最终形成双城的技术手段。 为此,公司提前部署了数字孪生技术,将其应用到新一代城市数字基础设施中。 目前具有先发优势。
在应用场景方面,佳都科技每三年制定新的“3╳3”战略,实现高景气的应用场景,把握数字产业的技术创新。 在战略发展的最后阶段,公司选择用AI技术赋能安防领域,主要服务于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向。 随着城市数字经济建设的开展,公司认为“大交通”赛道具有较高的景气度,因此,通过近年的业务转型,公司从以安防为主的业务架构向“大交通”转型型业务模式,实现了公司2021年业绩的显着增长,订单数量大幅增加。
佳都科技始终紧跟数字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技术和应用场景。 这是公司管理层为精准把握未来市场趋势而形成的战略部署,使公司能够在高速发展的城市数字经济中继续保持市场份额。 竞争力稳定运行。
(校对/黄仁贵)
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视觉市场规模约139亿元,增速约4.8%,也是近三年增速最低,但总量持续增长,占占全球市场的重要份额。 晋升。 未来聚焦 随着工业控制对精度和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3D机器视觉将在众多“痛点应用场景”中大显身手,成为智能制造中最热门的技术之一。
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机器视觉是与工业应用结合最紧密的人工智能技术。 通过对图像的智能分析,工业设备具备基本的识别分析能力。 随着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逐步深入和智能制造的逐步推进,工业机器视觉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落地,逐步渗透到各个场景中的工业生产。 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机器视觉产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家政策的不断鼓励和扶持下,不少地方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出台了相关政策。 上海、浙江、山东等地相继出台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智能技改等相关政策,支持以工业机器视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细分领域发展。
上游零部件行业利润可观
工业机器视觉产业链上游包括光源、工业镜头、工业相机、图像采集卡、软件、计算平台等。 其中,工业镜头、相机、采集卡等核心部件和算法软件是机器视觉最具价值的部分。 占据工业视觉产品总成本的80%。
尤其是在工业镜头、工业相机、底层软件系统等技术壁垒高、利润率高的部分,康耐视、基恩士等国外企业有着深厚的研发技术积累,在软硬件方面都具备技术优势,占据绝对优势市场份额。 大部分市场,毛利率较高。
工业镜头是机器视觉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图像的质量,影响算法的实现和效果。 工业镜头的两个明显趋势是先进的高分辨率和广域镜头的普及,以及具有更无缝集成组件的液态镜头,但液态镜头产品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瓶颈。 2019年全球工业镜头产业规模达12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6.7%。
在中国市场机器视觉光源,2017-2019年工业镜头规模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工业镜头产业规模7亿元,同比增长46%。
工业相机是工业视觉系统的核心部件。 它们的基本功能是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要求产品具有高传输、抗干扰和稳定的成像能力。 工业相机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自动化行业中前景广阔的细分市场。 2017-2019年,全球工业相机行业规模增速逐渐放缓。 2019年实现规模14亿元,同比增长9.8%。
2017-2019年,中国工业相机行业增速持续提升。 2019年中国工业相机行业规模4.1亿元,同比增长13.0%。
电子行业是主要应用市场
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视觉市场规模约139亿元,较2018年增长5.3%。在工业机器视觉的所有应用场景中,电子行业、平板显示和汽车是三大下游应用工业机器视觉销售额最高的行业,其中电子行业占比接近一半。
2019年,在中国工业机器视觉市场,国外品牌相关产品销量下降2.3%,而国产品牌销量增长14.9%,市场份额与国外品牌相差无几。
据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CMVU)调查统计,目前已有200多家国际机器视觉公司和中国本土机器视觉公司(不含代理商,300多家产品代理商)进入中国市场。 系统集成商70余家,覆盖全产业链各个环节。
从市场规模来看,工业机器视觉市场增速逐渐放缓,国外品牌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国产品牌市场份额逐渐上升,销售额逐年持续增长. 随着国产品牌逐渐向自动化领域发力,国外品牌在机器视觉领域的光环将不复存在机器视觉光源,国产工业机器视觉产品将逐渐成为工业智能化转型的首选。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机器视觉产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和其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