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期间,
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
住院患者家属最担心的是——
“虽然你可以聘请护士,
但当亲人需要阿姨的帮助时,
当你需要打电话给护士时,
不能打电话怎么办? “
为什么病人不能叫护士? 让我们来看看现有的医疗呼叫应答系统。 上图是患者床边的呼叫终端。 按下后,楼道显示屏(左图)会显示呼叫哪张床位,同时铃声响起; 同时护士工作站(下图中间)也会得到通知,护士站的值班护士都会知道。
但是,这个系统有以下“缺陷”:
1、护士站护士在外地忙碌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响应患者的呼叫请求。
2.走廊很长,病房后面的护士听不到走廊铃。
3、如果病人没有得到回应,他会再次按呼叫铃,走廊里的铃一直响个不停,影响其他病人的休息。
4.患者侧只有一个按钮,呼叫护士和阿姨使用同一个按钮,增加了噪音。
每个医院都在用这个呼叫系统,患者、护士、阿姨都很无奈。
2019年7月开始,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西病区一直很安静。
为什么? 因为护士长席凤群的发明已经实现了。
现在的医疗呼叫应答系统已经改为病房手环呼叫应答系统,病人的床头发射器变成了这样:有两个按钮,一个给护士,一个给阿姨。
如果患者想呼叫护士,只需按下护士呼叫键,对应护士腕带立即响起或震动,实现点对点精准呼叫,无需在楼道“广播”。 护士会按下腕带上的按钮,让来电的病人知道护士快来了,不用担心。
奚凤群告诉小布,西病区有46张病床,18名护士,3名护理阿姨。
白班病房护理组分为6个护理组医院呼叫系统,每个护理组负责6名责任护士,每名护士照顾8名患者。
“心内科的病人心脏不好,特别需要安静的环境,休息不好对病情影响很大。” 席凤群苦思冥想多年,想出了一个信息化的手环通话系统。 这个想法在2018年获得了实际应用。新的专利证书。
“发明专利拿到专利还不够解渴!我的初衷是为了改善病房环境,发明怎么能不成为现实呢!”
幸运的是,浦东新区卫健委鼓励护士创造就业岗位,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在职业发明方面走在前列。 其中,影像部工程师朱兆峰是一位经验丰富、人脉广泛的“老法师”。 奚凤群的初衷得到了“老夫子”的全力支持,不仅帮她找了制作公司,还成立了工作组,边做边改,让手链越来越“完美”。
每位责任护士佩戴腕带,腕带接收对应的8个病床号,也可接收值班护士台的呼叫信号。
同样,病房有3名护士,每名护士负责15张病床。 每位护士佩戴一个手环,手环上有对应的15个病床号。
就这样,病房里安静了下来。
病人不再着急,家属也松了口气。
医院更满意:
减少陪同人员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医院呼叫系统,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方舱医院从建设到运营,涉及大大小小的环节数不胜数,涉及的功能也五花八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机舱内还有“110”先生、“119”蓝友和急救人员。
西岸A、B厅舱室相继开启后,指挥部应急人员每天与驻守民警、各处安全隐患及时扑灭危险小火苗。 雨后一天无线报警系统,应急管理局年轻骨干罗震在视频巡视时发现,不少患者洗完衣服后,把衣服放在灯带上。
这是典型的安全隐患。 湿衣服上的水分很容易进入灯饰内部,引起短路,引起火灾。 其次,照明也有散热作用,衣服晒干后容易着火。 洗浴厕所区是避难所人员早晚活动密集的地方。 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很严重。 罗真在之前的工作中处理过很多类似的事件,他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给了总部。
片刻后,身穿大白衣的工作人员进入避难所相关区域,检查灯带情况。 病区志愿者还号召大家把灯带上的衣服收起来,放在没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晾干。 在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有少量灯被损坏,于是增加了一些应急灯,以方便患者夜间如厕、洗澡等需要。 一个安全隐患很快就被消除了。
在方舱医院,“110”、“119”和急救人员共同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入院患者的安检、特殊患者的重点关注等警情,是驻守长官们的“头等大事”。 党员、民警王志旭,手里总是拿着一部手机,一部电话。 曾经的武警战士尹刚,执勤时从不懈怠。 机舱数据重任。
在机舱内吸烟很容易引起火灾。 方舱消防队提出了“室内禁烟、室外控烟、规范设置、耐心劝导”的方案。 西岸方舱医院B馆主体结构与A馆不一致,消防措施的侧重点也不同。 现场团队增加了一辆双头消防车,以应对突发火灾。 舱内还增加了具有独立联网功能的应急无线联网火灾报警系统无线报警系统,并设置了两条直接与市政水源相连的临时消防水道。
目前室外消火栓5个、DN65室内消火栓9个、无线手动报警按钮11个、无线烟感探测器128个、无线中继器3个、无线报警主机2个。 实时监控舱内消防安全运行情况。
徐汇区应急局驻地工作组成员有7人,占成员人数的一半,大事小事都得包办。 团队成员专门对酒精、氧气瓶等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使用进行了知识普及和指导,减少误用引起燃烧爆炸的可能性; 还利用无人机对方舱医院及周边环境进行巡查,结合舱内监控屏幕,构成“地-空”立体监控模式,更全面掌握方舱医院运行情况。机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