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道无人走过,新设备黑屏
很好的智能门禁不能当“鸡肋”
刷脸进出小区,不再需要携带通行证; 非接触状态下,测温开门,一气呵成……为更好防控疫情,一年来,不少社区积极探索“立体防控” “人防+技防”模式,既能减轻“人防”压力,又能提高小区安全性,其中,让居民最直观感受的是,不少小区大门都安装了智能门禁不过,近日,有市民向本报反映,一些小区的门禁安装已经完成几个月智能门禁,至今仍未投入使用;部分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但几乎无人离开“再好的智能门禁也不能成为鸡肋、摆设。”针对市民的担忧和疑虑,记者展开了实地调查。
魏子坑A区一号院的门禁尚未启动,并被绳索捆绑。
科旭园社区
为什么没人走智能门禁通道
位于科学院南路的科旭园小区包括951号楼和952号楼两个独立院落,对应出入口分别为西1号门和西2号门。 由于部分居民楼临街,疫情期间,在两栋大门之间加装了一排隔离栏杆,并圈出一条小路,供两栋楼的居民通过。 为了疫情防控,科旭园小区对这两个大门进行了改造:原来的黑铁栅栏门没有改变,只是拆除了栅栏门旁边的北墙垛,利用了更小的空间宽度。两米多,工作人员在这里安装了智能门禁系统。 智能门禁的外观和西门原来的风格一致,也是黑铁条的风格,只是高度比西门稍微矮了一些。
新安装的智能门禁一侧有人脸识别摄像头,门内有开门按钮,门上贴有“进出请关门”的提示标语。 2月22日下午,记者在采访中体验了一番。 人脸识别摄像头工作正常。 当记者靠近屏幕识别框时,显示读取个人信息不成功。 系统自动识别为“陌生人”,并提示联系管理员验证。
附近张贴的相关通知显示,智能门禁已正式上线。 早在今年1月9日智能门禁,小区就已为小区内两栋楼的住户集中办理了门禁卡。 居民可携带身份证,后勤人员可携带单位证件。 、核酸检测证明、14天行程代码和个人承诺书。 但不少居民反映,一个多月后,智能门禁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很少有人使用。
为什么? 原来,由于原有的两个西门并未完全关闭,居民仍可通过原有大门进出,无需“刷脸”,根本不需要智能门禁识别。 记者在小区观察了许久,也没有人通过智能门禁进出。 “麻烦”和“方便”。 无论是住户、快递员还是外卖,大家进出都是从原来的闸机进出,但配备智能门禁的小闸机却“遇冷”。 没有人愿意。 花更多的时间,通过相对“繁琐”的开门程序。
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该小区的智能门禁确实已经投入使用。 至于为何无人通过门禁通道,该工作人员表示,小区会联系物业妥善控制大门开启,合理引导居民刷卡进出小区。
宝汇园小区
之前安装设备后还是黑屏
毗邻南三环的宝汇园小区之前也安装过门禁系统,但显示屏一直黑屏,很久没有投入使用,居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申请门禁卡。 有居民开始担心:“安装门禁系统是好事,但这么长时间没有动静,会不会变成‘半成品’工程?”
2月23日,记者来到宝汇园小区南门。 大门西侧为机动车通道,安装停车升降机; 东侧供行人通过。 门是开着的,外面有一个摄像头装置,只是屏幕是黑的。 里面的一根门把手上印着“刷卡区”的字样,还有对应的刷卡标识,中间写着“微信扫码开门”。 提示,可是画面也是一片漆黑,进进出出的居民络绎不绝。 多位居民告诉记者,门禁系统安装完成已经好几个月了,周边几个小区也是如此,都没有投入使用。 这件事已经解释过了。 大家最担心的是钱花光了,最后什么事也做不了,白白浪费了公共资源。
记者向辖区西螺园街道查询。 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提高小区安全,在街道的领导下,辖区内很多小区都安装了门禁系统,“但并不是说安装之后,可以快速投入使用。” 该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硬件设施已经安装完毕,但人脸识别、测温等软件设施还在调试阶段。 包括建筑、安装和调试项目,由于涉及多家第三方公司,调试过程长期拖延。
“信息采集还没有开始,我们会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将人脸录入和门禁刷卡处理相结合。” 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还在研究外卖和快递人员如何处理门禁。 . 此外,一些社区还有学校等公共场所。 安装门禁后,如何制定开放策略,目前正在讨论和完善中。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前,门禁控制不会被激活。居民的翻译和沟通工作。”
魏子坑A号院1号
门安装好后,禁止用绳子系门
几个月前,丰台区东铁营街周边多个小区也安装了智能门禁系统。 记者发现,这些门禁系统的运行和使用情况也并不理想。 也没有人在使用它。
魏子坑A一号院是一个老小区,新安装的门禁系统格外显眼。 然而,人脸识别仪变黑了,对应的门也被绳子捆住了。 门上的告示显示,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远程开门并接收通知。 见记者正在看告示,一位老人走到他面前:“没听说过要办门禁卡的,这栋楼挺好的,要是不行就可惜了。” 另一位居民表示,小区虽然有大门,但开了这么多年,人进出都可以畅通无阻。 去年,为了防控疫情,小区门口搭起了帐篷,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查验通行证。 从寒冷的冬天到炎热的夏天,在帐篷里吃住都不容易。 这些勤劳的居民也看在眼里。 后来,帐篷撤掉后,小区门口出现了智能门禁,但一直没有启用。
“我们的社区可能很难实现智能访问控制。” 困难在哪里? 这位居民继续说道,“有了智能门禁,就意味着以后小区将采用封闭式管理。小区建了30年,一直是开放式管理,没有固定的门禁。”车位在院内,大门无人看管,这里的住户是先到先得,谁能抢到车位,安装智能门禁后,小区的停车问题可能最先承担首当其冲,协调困难,只有30多个车位,根本进不去,谁让进?”
马路对面的魏子坑一号院,和一百多米外的魏子坑二号院,也有这种门禁。 这两个社区的门禁系统似乎运行正常。 在识别人脸的同时,还能实时显示体温。 住户还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呼叫房间、呼叫手机号、呼叫物业、远程开门等多种方式进入。 记者查询发现,小区的所有房号都已录入系统。
然而,这些门禁系统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因为是开放式小区,大门的建设并不完善,新安装的门禁系统“孤零零”到一边,显得有些突兀,不会有人通过门禁系统进入小区。 “听说以后门口要装停车杆,门禁可能要等到那个时候了。”一位居民说。
东铁江营街道回应称,魏子坑一号院是老小区。 2020年8月,安装行人门禁系统。 但由于小区没有物业管理,门宽不是4米,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无法安装。 进出设施的车辆。 为尽快让小区具备物业管理的基本条件,小区物管委将在2020年底牵头引入物业管理公司,共同探讨物业管理问题,即仍在谈判中。 物业公司引进后,尽快对闸机进行拓宽改造,完善电子人车分流系统。
此外,魏子坑一号院和魏子坑二号院也是老小区。 2020年8月,丰台区为小区安装了门禁系统,但魏子坑一号院的系统尚未投入使用,而魏子坑二号院的系统中,居民只显示体温和健康码刷脸时,无法正常开门。 当地社区已联系人脸识别门禁安装公司进行调试,预计3月份可以正常投入使用。
记者手记
智能门禁不是刚刚完成
随着防疫常态化,各小区门口执勤的“人防”力量逐渐撤出,越来越多的小区转向“技防”方式,通过安装门禁系统来增强安全性、降低人工成本比如人脸识别。 然而,智能设备的推出绝非一劳永逸。 还需要防疫和防疫管理“双在线”意识。
安装智能门禁已成为一种趋势。 这时候,管理层更需要尽可能仔细地预测安装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适应社区的实际情况,让智能设备的应用更具可持续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轮安装智能门禁的,多为老旧小区,大部分都是在拆除部分围墙、围栏后,才挤出一小块区域进行安装。
一些社区“先天不足”。 没有门卫和保安,外人可以随意进出。 光靠一扇小门,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门禁的关系,导致安装的门禁成了摆设……停车问题,快递送外卖的问题,都是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技防”绝不是简单的安装设备就完事了。
记者还了解到,部分小区新安装的门禁系统,由于规划细化,并未立即投入使用,等待绝对是值得的。 智慧防疫模式不仅需要硬件设施,更需要接地气的设计和运营方案。 充分利用门禁系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如何让他们不被冷落和忽视,非常考验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
实习记者 孙亚楠 摄
随着全球节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减少碳排放、降低酒店运营成本已经摆在酒店管理者的面前。 在日前举行的“2011中国酒店五星级卓越服务国际论坛”上客房控制系统,专家呼吁不断扩大世界领先的酒店能源管理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即为酒店提供最大的节能在某种程度上。
酒店是城市中固定的配套设施。 在节能方面,酒店客房节能的空间巨大。 但是,为了保证客人的舒适,很多高档酒店往往24小时开启空调。 客人一出门,空调就一直开着,显然浪费了很多能源。 也有不少酒店采取极端措施。 客人外出时,他们会关闭所有设备。 一旦客人回到房间,室内温度不是太冷就是太热。 ,这种快速的升温和降温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
客房能源管理系统与传统客房控制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一个控制系统,最多只能记录数据,而前者的数据分析模型是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总结出来的。酒店数据。 酒店管理者可以根据数据分析报告,了解酒店的经营状况和对比,为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当酒店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时,高科技的引入将使酒店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作为国内首家关注客房节能技术的企业,北京悦华颐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全球客房管理领导者——美国公司率先合作推广其产品和系统在中国北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被动节能”到“主动节能”,真正实现了“节能不失舒适、智能不失人性、简约不失奢华、创新不失个性”。
目前客房控制系统,该系统已被万豪集团、喜达屋集团、希尔顿集团、四季酒店集团、费尔蒙酒店集团等多家国际顶级酒店集团应用。 (刘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