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主流媒体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县级媒体的科技投入占比分别为48%、31.9%和31.9%。分别占年度总投资的22.5%。 , 41.3%。 一些媒体甚至将年度预算的一半以上用于技术开发。 不久的将来,主流媒体将进入全面智能化时代。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赋能人工智能助力广电快速发展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世界各地的兄弟站也在做出不同的努力和尝试。 从早期通过各类智能终端接入汽车实现智能广播在车联网的植入,到微信公众号、App智能推送、直播互动等,已经逐步实现了深度融合、多方融合。人工智能在广播节目内容和节目制作过程中的频道运营。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无线电拥有了新的活力。
▍人工智能在广播中的应用
■ 进入车位智能广播,提供个性化服务
广播的最大受众是车内的司机。 在驾驶场景中,最需要的是智能语音辅助,因为智能语音产品可以解放双手被束缚的驾驶者,同时不会像视频产品那样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 智能语音可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甚至可以提醒驾驶员提前防范危险。
未来,人车多模交互、车路智能协同等新技术将改变汽车的属性。 汽车不再是纯粹的出行工具,而是成为移动的智能空间。 广播要利用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实现智能移动空间收听覆盖的新飞跃。
目前,人工智能语音产品已经进入汽车空间,如智能后视镜、植入中控大屏等,改变了汽车内听广播的传统方式。 在一些高度智能化的汽车上,智能语音系统只需简单的几句对话就可以自动推送你想要的内容。
目前,车频与互联网出行服务团队已达成深度合作。 点击微信“我的”,选择“出行服务”,在“汽车生活”选项中即可看到小程序的端口,进入后即可收听广播。 除了广播之外,该页面还集成了车辆加油、保养、违章检查等一系列车主刚需的功能。 腾讯还与出行领域多家车企达成战略合作,推出多款量产车型。
广播必须加快技术升级,跟上人工智能、车联网、5G技术的步伐,才能融入未来观众的使用场景。 除了进入驾驶场景外,广播主持人的声音也应该深度开发和产品化。 你可以借鉴导航语音,用熟悉的明星语音来给自己导航,这将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定制体验。 同样,电台主持人的声音,除了节目外,也可以出现在观众的智能汽车控制系统上,并通过人工智能,根据车主和主持人的特点,进行垂直细分的推送分发。
简而言之,车主是广播的主要听众。 随着车载智能终端的普及和5G技术的发展,进入汽车空间并实现智能交互功能是未来智能无线电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 打造智能传播平台,重构内容生产流程
人工智能可以深度参与内容选题过程。 目前,国内多家国家级媒体纷纷推出智能新闻信息采集分析系统,用于内容策划和选题决策指导。 例如,央视人工智能产品“智效”可以实时可视化呈现热点事件的强度、趋势、效果,帮助编辑快速判断选题,紧跟舆情热点; 人民网的舆情监测系统、新华社的新闻雷达系统等智能聚合线索产品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今年5月的全国两会上,人民日报INEWS人工智能大数据引擎实现了全网新闻内容的聚合和快速排序、新闻元素提取、传播状况分析。 可以协助编辑快速生成两场专题,从全网海量信息中提取两场相关内容,进行智能分类和聚类,提高内容采集、筛选和分发的效率。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新闻节目中的应用,热点新闻的时效性和关注度将大大提高。
在播出环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实现自动识别和播出。 每天24小时,广播节目都有固定的内容,每小时、半小时推出一次,例如新闻简报、天气状况等。 这些内容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快速高效的特点,在短时间内组织信息,编辑简单的新闻内容,可以使新闻编辑更快、更不容易出错、效率更高。
例如,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中有微软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微软小冰”的参与。 其数据采集能力强。 除了播报当地天气外,还可以提醒大家穿衣、出行的注意事项。 它非常有能力。
再比如一些电台推出的AI智能语音播报系统。 系统引入AI智能主播,通过声纹分析引擎,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对多年来积累的海量声音节目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深度学习,然后利用大数据计算等技术重新打造主播的声音。真实的人。 AI主播可以做串歌、天气预报、歌曲预览、找时间,让主播场景更加真实。
在编辑过程中,人工智能通过语音转录提高编辑效率。 为了适应融合媒体的发展,一些播出节目需要编辑将一小时长的内容提取精华,然后将精华音频添加到文字内容中,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分发、App等平台。 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耗时。 编辑通常需要1-2个小时才能完成这项工作。
现在,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可以快速将语音转换为文本。 对于人工智能语音处理技术来说,搜索关键词非常简单。 找到关键词后对音频内容进行编辑分割,效率大大提高。 原本1个多小时的制作时间可缩短一半。
在审核过程中,人工智能提高了筛选和审核的效率,丰富了播出节目的内容。 对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说,内容审核是最耗时、最严格的。 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低俗、暴力、恐怖等不可靠的新闻来源和政治不正确的信息不能播出。
现在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审阅,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就广播而言,可以将语音转换为文本,并可以设置关键字搜索。 系统一旦发现音频内容包含有问题的关键词,会自动报警并提示编辑,然后进行人工审核,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准确。
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人工智能系统“媒体质控云矩阵”拥有一套基于10年审稿经验的信息和知识图谱,其特点是结构程度高、分类齐全、来源权威。 。 也是国内的主流媒体。 是融智控首款商业级智能审计产品。
在内容分发方面,广播是大众媒体,很难满足单一受众的特定需求,但人工智能主播却可以轻松实现。 例如,在财经领域,如果车主在开车时说“今天股票怎么样”,人工智能主播可以快速检索当天的股市内容,分析数据,播放财经精准满足受众在驾驶场景下的新闻需求。
同样,在内容分发方面智能广播,外媒也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各种头条试错。 例如,《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会随机分配同一内容编辑A/B两个标题,看哪一个点击量最高,然后大规模推送。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他们甚至每天将同一条内容的标题更改十几次,以进行不同范围的推荐,以找出最受欢迎的标题。
但问题是机器无法识别内容的好坏,只能通过用户的行为来判断。 有时候,一个吸引眼球的好标题并不一定意味着内容也一样好。 一些低质量的内容很容易挤占优秀内容的生存空间,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未来的使用方向和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让广播媒体从追求“内容为王”转变为追求“内容+技术”为王。 随着AI人工智能的深入应用,未来,传统的频道体系将在广播电视媒体内部逐渐消失,单一类型的技能或知识掌握者必将让位于善于理解的人、分析、应用和表达数据。 知识型人才。 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系统将与广电业务深度融合,媒体行业将全面智能化。
目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科大讯飞的共同努力下,“人工智能编辑部”已经成立。 成立“人工智能编辑部”的目的是打造中国主流媒体视听内容的大规模人工智能处理平台; 除了AI主播解决方案外,还成立了“人工智能编辑部”、推出“智能审核员”等AI科技产品,进行“媒体+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引领不断发展“媒体+人工智能”生态。
从智能内容监控平台、智能内容管理平台、虚拟主播的实际应用案例、相应的可大规模推广的产品,以及现有统计数据证明的应用,都告诉我们人工智能已经发挥了巨大的潜力。产品落地财经传媒行业。 探索。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以帮助广播媒体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精准分析人群属性、收听习惯的大数据,找出受众的需求,实现内容的精准化。 推动观众并与观众进行更深入的互动。
现在,全国汽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的城市有12个,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7亿辆,每辆汽车至少拥有一名受众。 未来,在5G技术的加持下,相信智能汽车系统、车联网、无人驾驶技术将会快速发展。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满足听众在驾驶场景中的需求,是广播公司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对于中国音乐来说,众多的民族乐器和戏曲构成了一个庞大而丰富的音乐体系。 要领略华语音乐的全貌,或者想办法进入这个音乐世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叶云川与锡伯族音乐传承人合影
经过16年民族音乐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探索,著名音乐制作人、音乐总监叶云川及其团队“瑞鸣音乐”发起了中国民族音乐库传播推广项目——“中国音乐地图”项目,支持国家艺术基金会。 叶云川希望用一张地图来尝试系统地整理和表达中国音乐,让他在地图索引中享受中国音乐。 同时,通过一首首传统音乐,展现地域风土人情,带领观众感受华夏音乐的广阔天地。
来自梦想与坚持
2019年,叶云川带领创始团队“瑞鸣音乐”。 在著名录音师李达康的指导下,近20名录音师近90天的现场录音,足迹遍及全国10多个省份。 参与录制的民间音乐家约有580人。 其中不乏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顾玉麟、田小丽、罗风雪、张顺英、边巴扎西等,还有民间音乐艺术家赵家珍、郭雅芝等,曾多次在中国巡回演出。世界很多年。
“中国音乐地图”项目侗族歌曲录制现场
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剧院等场所,叶云川和他的团队使用世界一流的录音设备,精心录制了1056首乐曲,其中包括西安鼓乐、江南等100多个流派的精选民乐曲目丝竹,及知化丝景乐。 不仅有《瀛洲古调》、《出水莲花》、《高山流水》等传统音乐名曲,还有《格萨尔王传》、《玛纳斯》、 “阿诗玛”。 体裁涉及民歌、牧歌、渔歌、工号、戏曲、说唱、少数民族宫廷音乐、器乐独奏合奏等多种形式。 使用的传统乐器多达213种,收录文字资料近30万字。
“中国音乐地图”项目蒙古族长调录音现场
以叶云川为首的“瑞鸣音乐”,以微薄之力,一步步试图重绘华语乐坛版图。 叶云川认为,一个地区的气候、地貌、自然物质,一个民族的气质、风俗、古老的信仰传说,一个人的情感、故事、生活场景……都在音乐中自然流淌,讲述给关心的人。 .
就“中国音乐地图”项目本身而言,既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 “我们用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技术,保留最传统最原始的音乐素材,注重每一个细节,完成一件宏大、规模宏大的事情,希望它具有国际视野和传播效力。” 谈及立项初衷时,叶云川这样说道。
“中国音乐地图”项目记录彝族芦笛演奏
叶云川是国际知名的音乐制作人。 作品获得国际、国内奖项及提名180余项。 其音乐作品注重文化性和艺术性,在音乐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 他致力于挖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的结合,善于用世界音乐语言和方法来表达中国音乐。 叶云川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立志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传播者。
叶云川与撒尼歌舞表演者合影
《在母语中寻找生命之源》
据叶云川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三年的项目已经完成,未来还要继续十年,不断完善。 第一阶段录制了1056首乐曲。 以4K精度、三台摄像机录制的视频素材,总时长约17000分钟背景音乐系统,图片10000多张,充分展示了各民族音乐家的个性特征和乐器发展史。 沧桑与变迁,以及创作过程中的自由交流与表达,传统的执着精神。 目前已制作出1000部与音乐歌曲相对应的音乐视频,以及符合民族气质的优质音乐和数十万份中英文素材等,希望将中国音乐传播和推广到世界。
“中国音乐地图”项目记录西安鼓乐表演
“用音乐找回民族的记忆,从母语寻找生命的本源。” 叶云川感慨地说:“妈妈教给我们的母语,外婆、外婆教给我们的母语,还有代代相传的古歌。这些母语和歌曲,有着深刻的记忆。”家庭和民族,代代相传,直到传到我们这里。我们不应该失去这些本不该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极其宝贵的东西,科技带来的便利。失去母语和歌。”
叶云川说:“传统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发扬,民族的需要走向世界。传播是保护民族音乐最好的方式。录制的作品是高质量的数字制作,保存和国际推广背景音乐系统,建立系统化、立体化的《中国音乐地图》系列,既宏观又细微,希望能成为世界了解和体验中国音乐独特魅力的索引指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音乐系统数据,为后人留下可无限翻阅的民族深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