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将电梯与电梯相连,连接到互联网,使电梯、质检部门、房地产公司、整梯公司、维保公司、配件公司、物业公司和业主等可以有效沟通信息和数据交换,从而实现电梯的智能监管,从而提高电梯使用的安全性,保障乘客的安全。
传统电梯监管
1. 信息获取
监管人手不足。 很难完全覆盖所有电梯; 没有电梯量化数据,重点监管故障率高的电梯; 故障信息和维修信息只能由维修单位主动上报,获取手段比较简单; 无法随时获取每台电梯的实时运行状态。
2、行业竞争
维修行业竞争激烈,维修人力不足; 没有维修前后的定量数据对比,无法评估维修情况。
3、管理模式
电梯品牌较多,无法统一平台管理; 无法第一时间自动获取故障信息,依靠被困人员求救来保证; 无法对车内被困人员进行远程实时语音安慰对讲。
4、故障追溯
管理人员无法第一时间了解车内被困情况; 故障发生后,无法提取电梯故障前的运行数据。
物联网电梯的现状
基于脱离现实的传感器,在电梯物联网中是脱离现实的电梯物联网,无法与电梯控制本身结合起来进行电梯智能化的发展。
信息不对称 由于电梯生产企业、维保管理部门不涉足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信息利用与实际情况不对称。
脱离监管,脱离电梯监管的安全核心和国家标准,脱离信息监管的要求。
技术落后传统技术无法满足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电梯物联网,导致整个行业技术落后。
以上就是体云物联网对电梯物联网系统应用优势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报告制作人/分析师:国盛证券 郑振祥 刘高昌 佘令星)
1、聚全科技:国产智能电表芯片领军者,三大品类齐头并进
1.1 深耕智能电表芯片,品类全面布局
国内智能电表芯片领先企业,电表、MCU、SOC、载体等全系列芯片布局完整。 大泉光电成立于2005年5月。
2018年之前,公司主要产品为单相、三相计量芯片和少量SOC芯片。 需求的逐步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公司整体业务的增长。
此外,包括BPSK、OFDM、HPLC等调制方式的载波芯片也逐渐量产,市场份额逐渐增大。
面向未来,公司在电能计量芯片、MCU芯片、载波芯片、IR46智能物联网电表芯片等各产品线进行了全面布局。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电网终端设备。
(1)电能计量芯片基于智能电表中的微电子电路实现电能数据计量,可自动测量电网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频率、功率因数、电能等,是智能电网用电信息计量系统的核心部件。
(2)智能电表MCU芯片起着智能电表中各系统控制核心的作用,可以协调各系统及显示器、键盘、传感器、电机等外围设备的运行。
(3)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主要应用于具有电力线载波通信功能的电能表、采集器、集中器等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终端设备。 用于电能数据的自动读取和传输。 采集系统的核心部件。
1.2 股权稳定,管理层产业背景雄厚
公司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钜泉香港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16.68%。 吉川微电子和吉川南京为本公司全资子公司,分别从事电能计量芯片和智能电表MCU芯片的研发和销售。
1.3 业绩高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公司营收4.99亿元,同比+31.75%;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01亿元,同比+63.26%。 期内复苏明显,海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带来的出口需求; 此外,在节能减排的要求下,发电、低压配电、用电需求逐渐显现。
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5.12亿元,同比+52.42%;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48亿元,同比+123.14%; 受益于下游市场需求旺盛,上游产能供给略有缓解,公司产品销量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
盈利能力持续改善,管理和营销财务费用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公司2021年毛利率为45.45%,同比增长7pt; 净利润率为20.31%,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52.37%,同比增长8pt; 净利润率为28.94%,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 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毛利率的提升是由于行业景气加持下ASP上涨的影响。
2021年,公司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53%、1.36%、-0.17%、18.34%。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管理费、销售费、财务费、研发费率分别为4.69%、1.19%、-0.51%、17.81%。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结构为计量芯片49%、MCU芯片38%、承载芯片13%; 2022年前三季度MCU芯片营收占比较2021年全年水平大幅提升(+10pt)。
2021年,计量芯片和MCU业务毛利率将大幅提升,同比分别增长5.5pt和6.5pt,主要得益于ASP的增长。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9113万元,同比+49%。
截至2021年底,公司研发人员人数扩大至136人,占员工总数的71.96%; 公司已获得专利73项,其中发明专利61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30项,软件著作权13项,建立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并将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应用到产品中。公司现有产品及新产品开发。
2、国内外招标支持IR46升级,需求迎新发动机
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共同构成了智能电力产品最重要的市场。
因此,两家网络公司的建设需求和业务发展阶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电力产品整体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
除两电网统招市场外,其他市场需求还包括地方电力公司统招、招标需求的补充采购。
两网公司所属省网公司参加统一招收时,部分网省可在统一招收范围内结合自身需求,在不超过20%的范围内增购电能表。
除两家电网公司外,其他地方电力公司也有电表采购需求。 国家和南方电网公司覆盖了全国约97%的客户或供电人口。 因此,地方电力公司的需求约占国内统一招聘市场份额的3%。 关于。
2.1 智能电表:国内招标回暖,海外“一带一路”贡献增量
智能电表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终端产品之一,担负着原始能源数据的采集、测量和传输。 它们是信息整合、分析优化、信息呈现的基础。 重要的支撑作用。
“坚强智能电网”计划启动以来,我国智能电表招标数量变化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2014年之前,智能电表快速发展期:随着第一轮智能电表改造的实施,智能电表的市场需求迅速上升,该阶段的通信产品主要是窄带电力线载波通信产品。
➢ 2015-2017年行业调整期:随着智能电表转型,国家电网智能电表用户覆盖率全面提升,智能电表需求逐渐饱和,智能电表招标量开始逐年下滑,并于2017年达到低谷,进入行业调整期。
➢ 2018年后引领升级阶段:随着“坚强智能电网”计划进入引领升级阶段,国家电网启动新一轮转型,开始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产品招标。 电表市场需求又一轮复苏。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电能表铺设进度放缓,国家电网智能电表招标数量有所下降。 但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在上述影响消除后,招标将继续回暖。
南方电网智能电表历史需求波动较大,未来需求将趋于稳定。
为按时完成智能电表和低压集中抄表“两覆盖”工作,南方电网2016年至2018年持续推进智能电表招标工作,基本完成“两覆盖”建设。 2018年,总数有所减少。
2019年以来,由于更换现有电表的需求,需求也有所回升。 此外,下半年,继上半年各网省独立招标后,南方电网恢复在总部进行了两次集中招标,大幅提升了电网各省份的招标总量。年。
受疫情影响,2020年招标进度放缓; 影响消除后,2022年上半年,南航网络招标金额继续同比增长59.68%。 经过几年的发展,南方电网已形成完整的管理运营体系。 未来,如果招标政策没有大的变化,需求将趋于稳定。
国家电网招标主要以单相电表为主。 由于我国家庭用户数量较多,工业区、办公楼用户相对较少,国家电网招标市场以单相电表为主,单相计量芯片市场需求占比较大。 从国家电网2021年招标情况来看,单相计量芯片对应的单相电表占招标总量的83.42%智能电容器,三相计量芯片对应的三相电表占16.58%。
2018年开始的新一轮智能电表更新周期的到来,将继续支撑国内对单相智能电表和单相计量芯片的需求。
2018年和2019年,国家电网各类单相电表需求量同比分别增长40.21%和41.65%。
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家电网建设进度放缓,单相智能电表需求大幅下降。
2021年市场需求将明显回升,同比增长28.25%。
2022年上半年,国网单相电表招标量持续增长,同比增长8.77%。 除了两网公司的统一招聘需求外,单相电表和单相计量芯片的需求还来自两网公司所属网省公司的补充招标、地方电力招标市场公司、部分出口单相电表市场、以及其他工商企业。 社交手表市场。
国家电网三相电表招标量大幅增加,特变、集中器招标数量也有所增加。
三相计量芯片主要下游市场包括梁王公司三相电表、特种变压器、集中器统招市场,以及出口三相电表市场。
其他细分领域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包括统招补充采购需求、地方电力公司需求、客户端智能电表市场需求、智能计量开关、配网末端设备需求等。后疫情时代也强势反弹。
国网三相电表招标量同比增长81.90%。 采用三相计量芯片的国网特变采集终端和集中器招标量也有所回升。
节能减排等需求也带动了海外对智能电网相关设备的需求。
全球经济发展、能源价格上涨、能源安全威胁和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压力,进一步推动了世界主要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智能电网建设部署。 各国制定了各种规划并采取具体行动,加快智能电网技术和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全球以智能电表为核心的智能电网相关设备需求增长。
目前,全球电表用户数量众多,包括工商业用户和住宅用户。 如果全面更换为智能电表,市场规模将相当可观。
据预测,2017年至2022年,全球智能电表市场将从2017年的127.9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199.8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34%。
我国智能电表企业正在加速海外扩张,拥抱“一带一路”增量需求,智能电表出口量稳步增长,有望利好上游芯片供应商。
经过2009年的智能电网建设,我国电网核心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对外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一带一路”等政策的引导,我国电力设备企业加速海外扩张。 近年来,海外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国家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上述新兴市场国家当地电力企业技术落后,供货能力有限,对进口依赖度较高,缺乏关键技术、核心设备和项目经验,这为我国电力设备企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机会海外市场业务。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入,国内智能电表厂商参与了沿线多个国家的智能电网建设。 2020年和2021年,我国智能电表出口量仍将达到4520万只和4448万只,2016年至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3.10%。
国产三相电表起航,近年来出口需求快速增长。
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统招市场相比,出口市场对三相电表的需求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7年达到16.21%,成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市场而2020年以来,国家电网统一招收市场已成为三相计量芯片最重要的目标市场。
2020年,由于下游表厂交付的沙特项目全部采用三相电表方案,当年出口量异常猛增。 排除相关影响后,出口三相电表的市场需求仍处于持续改善的趋势。 目前市场上计量SoC芯片的应用主要是出口单相电表中的单相SoC芯片。 2017年至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18%,市场整体需求稳步增长。
出口市场的电能计量芯片一直采用基于SoC的芯片方案,主要是因为目标市场的电网公司普遍对计量模块是否独立没有特殊要求。 而且,SoC解决方案可以将计量和MCU集成在一颗芯片和一块电路板上,电表的整体成本更低。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窃电、停电现象严重,SoC解决方案还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保持低功耗,以维持计量数据不丢失。
与国内市场类似,出口市场的下游需求也主要来自于居民用户安装的单相智能电表,因此出口电表采用的电能计量SoC芯片也以单相为主。
2.2 智能物联网电表:下一代电表芯片价值有望大幅提升
智能物联网电表将成为下一代电表。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电能表已从机电一体化电能表、电子式电能表进入智能电能表时代。 智能电表的功能和定位不断向电力终端智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基于IR46标准的智能物联网电能表的升级需求将成为智能电表市场未来扩大的主要驱动力。 2016年,国家电网发布了基于IR46理念的“双核”智能电能表设计方案,借鉴IR46标准的设计理念,采用双核模块设计方案,研究新一代智能电能表技术。
目前,我国智能电表全部采用IEC标准。 与之相比,IR46标准在测量误差要求、功率因数、环境适应性、谐波影响、负载平衡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也是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通用标准的标准。成员国。
2020年,智能物联网电表小规模试点启动,国家电网招标量近年来快速增长。
2020年8月,国家电网发布了《单相、三相智能物联网电能表通用技术规范》,在设计上完全遵循IR46标准,采用模块化设计。 开始智能物联网手表小规模试点。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国家电网将分别试点智能物联网电表1.95万只、13.05万只和79.74万只。
智能物联网电表的全新“双核”设计有望使单个电表IC的价值翻倍。
智能电表主要采用“单MCU+专用电能计量核心”; 在智能物联网电表“双核”解决方案中,计量核心负责智能电表的计量、脉冲和时钟,包括计量芯片、计量MCU、存储器、RTC、时钟电池、超级电容等。管理核心是负责显示、外部通信、事件管理、数据冻结、负载控制等,包括MCU的管理、停止读电池、卡、ESAM、显示、内存、浮充、通信等。“双核”电表避免了软件升级时对计量部分的影响。
2.3 载体芯片:HPLC持续渗透,对应亿级招标需求
与国内智能电网建设相关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2007-2017):局域通信技术主要为窄带电力线载波,少部分为微功率无线。 复用(OFDM)多载波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电力线通信的速度和抗干扰性能。
现阶段,电表配置的本地通信单元在数据采集速度、时延、成功率、业务功能扩展等方面都无法满足智能电网的要求。
➢ 第二阶段(2018 年至今):基于 OFDM 多载波调制技术的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产品——高速 PLC 芯片,各厂家按照《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互联技术规范》(Q/-2016)制定完成; 配备HPLC芯片的通信单元可实现互联互通,两家网络公司可直接更换通信模块,无需更换智能电表,窄带电力线载波已基本禁用。
据《环球计量》和电喵公众号统计,2021年,国网电能表HPLC通信模块招标金额将达到1.25亿。 2018年至2021年,国家电网招标金额超过3.6亿。 该技术方案的通信单元正在进行大规模更换。
据钜泉招股书显示,南网每年对HPLC通信模块的需求量约为2000万个。
除了智能电网领域,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应用范围广泛,还应用于四表采集、智慧社区、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灯控制、智能充电桩等多个领域,以及工业自动化控制。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引领表计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
3、本土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快速反应的优势
3.1结构相对稳定,公司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
经过多年的发展,智能电表芯片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一些企业因产品不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而逐渐被市场淘汰。 发行人在电能计量、电表管理、智能电表数据通信等领域有所布局。 是行业内产品线较为齐全的企业,产品综合市场占有率在行业内相对领先。
在计量芯片领域,鸿创和上海贝岭各有侧重。
钜泉更专注于三相计量芯片市场的维护和发展,在该细分市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上海贝岭更专注于单相计量芯片市场。 公司单相SoC产品在出口市场逐步完成进口替代,抢占德州仪器、瑞萨电子等国际厂商的市场份额,将出口市场份额提升至第一。
在智能MCU领域,公司作为市场后来者,凭借高算力32位MCU产品逐渐抢占了原本由瑞萨电子、OKI、ST占据的市场空间,并最终携手复旦大学微在国内统一招聘市场。 大部分市场份额。 凭借下游表厂解决方案的覆盖和出货量,复旦微电子连续多年稳居国内统招市场份额第一。
该公司是国内统一招聘市场除复旦微之外最重要的芯片原始供应商。 在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市场:据《环球计量》和Power Meow公众号统计,2018年至2021年,国家电网公司分别有10家和15家,HPLC芯片解决方案提供商分别为16家和18家。
国家电网旗下智信微占据绝对市场份额,2018-2021年市场份额分别为67.30%、68.06%、63.56%、58.61%; 海思排名第二,市场份额分别为10.40%、9.69%、12.21%和10.10%。
公司与千晶无忧开展战略合作,支持千晶无忧以自主品牌芯片通过国家电网测试认证,并提供后续量产服务和量产芯片产品。 2021年,前景广阔的HPLC芯片将中标302万片,占据2.36%的市场份额。
3.2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3.2.1计量芯片:综合水平行业领先,三相计量优势突出
公司的电能计量技术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计量芯片的核心技术是高精度模拟信号采样和计量算法,其中模拟信号采样由高精度ADC实现,计量算法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方法是使用 DSP 或 MCU 并进行外部软件编程。
电能计量芯片呈现出高可靠性、高精度、多功能、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的发展趋势。 在电能计量芯片领域,公司与上海贝岭均投入十余年研发智能电容器,自国家首次电能表统一招标以来,二者一直处于国内行业技术领先地位2009年并网。
虽然 和Maxim已经基本退出市场竞争,但它们代表了国际厂商的芯片水平。
3.2.2 仪表MCU:技术门槛高,公司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在电表MCU芯片领域,复旦微电子拥有约20年的智能电表MCU芯片设计开发历史。 2013年以来,公司也在电表MCU领域投入巨资。 低功耗的设计和优良的产品品质也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公司产品性能优于或相当于另外两家公司的主要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2.3 运营商通信芯片:技术复杂、公司布局全面
海思半导体、创耀科技、利和微、东软开利等都是国内主要的HPLC芯片解决方案提供商。 其技术和产品水平代表国内先进水平。 技术水平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在出口市场使用的 OFDM 和 BPSK 芯片方面,公司芯片也优于或媲美智芯微子公司万科技、力和微、东软开利和鼎芯通信等国内厂商,与其他国际厂商不相上下,可也证明了公司产品在行业内的技术水平。
与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的优势在于拥有电能计量、电表MCU和电力线载波通信三大产品线,并在智能网络终端设备的多个核心芯片上都有布局。
在电力线载波通信领域,公司产品完成了从窄带低速、窄带高速到宽带芯片的布局,开发了电力线载波功率放大器(PA)芯片,并首个版本电源管理芯片和电力线/无线双模通信芯片。 该产品也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4、盈利预测及估值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电网终端设备。 各产品线均受益于国内智能电表招标的复苏、海外“一带一路”倡议的增量贡献以及新一代智能电表的未来普及。 预计将带动单表芯片价值大幅提升。
公司三相计量芯片市场占有率为95%(2020年)。 2021年,单相计量芯片市场占比38%,单相SoC芯片市场占比54%,智能电表MCU芯片市场占比36%。
Due to the 's lines' share and - level, it is that the 's lines will from the and of than the . Our for the 's and gross are as .
Due to the in the scale, it is that the 's for each will be and based on the level in 2021. The ratio for the 2022E/2023E/2024E are as : sales ratio 1.1%/1.2%/1.2%; ratio 4.0 %/3.7%/3.7%; R&D ratio 15.2%/14.9%/15.2%; ratio -0.3%/0.1%/0.1%. In , it is that the 's 2022E/2023E/2024E will be 7.57/1.082/1.455 yuan , yoy+51.5%/43.0%/34.5%; net to the is 2.03/3.00/407 yuan, yoy+100.5%/ 47.4%/35.8%; to PE34.25/23.23/17.11x.
, which is also in the smart meter chip , Fudan , which has the smart meter MCU , and , which has the (high-speed) chip , as . The PE of in 2022E/2023E/2024E is 49.49/34.85/26.63x, .
5. Risk
The pace of IR46 smart IoT is not as fast as risk: the of the next of State Grid based on IR46 smart IoT has been and . The in the of the first- IOT watch is less than , which will have an on the 's .
The risk of new short of : the has on the of the next of IoT cores and cores, as well as the of dual-mode SoC chips. If the of new and the pace of mass fall short of , it may the 's in the era of smart IoT .
Smart meter is lower than risk: the 's are used in smart grid . Due to the of the , if the smart meter is not as , it will the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