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主要上市公司:三雄极光()、阳光照明()、佛山照明()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照明政策、智能照明相关上市公司等。
行业概况
1. 定义
智能照明是指采用物联网技术、有线/无线通信技术、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智能信息处理、节能控制等技术组成的分布式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设备的智能控制。 。 具有灯光亮度强弱调节、灯光软启动、定时控制、场景设置等功能。
2、产业链分析:中游企业数量多,生产品类多
智能照明相关产业主要可分为上游原材料及控制系统、中游智能照明设备及平台供应、下游智能照明应用。
上游原材料包括塑料、芯片、灯丝等,代表企业有明纬电子、晶峰明源等。控制系统包括灯光控制系统、定时系统等,代表企业有邦创智能、涂鸦等。
根据形态不同,中游部分主要可分为智能照明设备和智能照明平台两部分。 中游主要智能照明企业包括欧普照明、佛山照明、三雄极光等; 主要智能家居企业包括小米集团、海尔智家等。
下游部分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分为景观照明、功能照明、应急照明、普通照明等。 一般照明主要包括家居照明、商业照明等。
行业发展历程:中国智能照明行业已进入3.0时代
智能照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节能阶段、自动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 智能照明目前正从照明控制向自动照明控制发展。 灯具通过传感器对环境的感知来自动控制照明。 我国智能照明产业已进入3.0时代。
产业政策背景:以扶持政策为主
2010年至2021年,我国出台的多项政策大多是对我国智能照明产业的支持政策。 来自智能照明上游芯片和集成电路; 为了支持。 具体政策如下: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智能照明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近年来,我国智能照明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目前,照明的智能化控制已成为大势所趋,这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6年至2020年,我国智能照明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据前瞻测算,2020年我国LED智能照明产业市场规模将接近200亿元。
2、住宅领域智能照明是我国智能照明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技术和产品的成熟以及相关概念的普及,智能照明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大致包括商业/工业照明、户外照明、住宅照明、公共照明等。 从下游应用领域分类,主要包括公共及户外领域、工商业领域、住宅领域、景观照明等。
现阶段商业照明,人们对智能家居生活的需求逐渐增强。 家庭智能照明是整个智能家居的基础部分。 人性化的照明设计和节能直接影响业主对智能家居的认可和满意度。 对于家庭应用来说,除了节省资源之外,智能灯控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快捷。 它可以在任何需要控制灯光的场景中灵活多变,从而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CSHIA)的数据显示,智能照明在智能家居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达到16%,仅次于家庭安防。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目前,全国光源生产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广东珠三角、福建省。 其中,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电光源生产地区。 代表企业有阳光照明、德邦照明; 福建省电光源企业主要集中在厦门市和云霄县,代表企业有厦门光达信集团、厦门拓斯达照明、厦门海莱照明等企业。 珠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光源企业包括佛山照明等老牌上市企业。 由于拥有完整的灯具和LED半导体产业链,不少中小型电光源企业纷纷落户珠三角。
2、企业竞争:参与者多,市场集中度低
我国智能照明产业从业务竞争力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企业包括以智能家居为主的小米集团、海尔智家等,以及以照明为主的欧普照明、佛山照明等企业; 第二梯队企业有木林森、利达信、阳光照明等企业; 第三梯队的企业包括海王、瑞丰光电等企业。 即使处于第一梯队的企业,销售收入和资产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行业相对分散,市场集中度较低。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双碳战略推动智能照明产业发展
2021年全国两会后,“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达峰,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智能照明本身就是传统照明的绿色、低碳、节能的解决方案。 因此,双碳战略的实施将持续推动智能照明行业的发展。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各地纷纷推出碳中和激励政策。 具体补贴政策如下:
2、“十四五”期间商业照明,智能照明产业将持续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这无疑为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应用注入了新动能。 与智能照明相关的部分主要包括数字应用和数字经济两个方面。 预计我国智能照明产品种类将进一步增加,LED照明将在智能照明中占据较大比例。 具体内容如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照明产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招商解决方案、IPO募资可行性研究、招股说明书撰写等
更深入的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家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人员交流互动。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工业自动化是智能制造的“明珠”,是实现工业互联网的基础。 据统计,2021年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2019-21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从细分规模和国产替代进程来看,重点关注产业链中伺服、传感器/仪表、数控、减速机等领域的优质企业,推荐伺服领域的卧龙电驱、亿和达传感/仪表领域的正泰电气(.SH)和宏发股份有限公司(.SH),CNC领域的科德数控(.SH),绿谐波(.SH)领域减速机、控制及变频领域的汇新川科技(.SZ)、中控科技(.SH)、麦格米特(.SZ)等。
中信证券表示工业自动化,此前的报告中均提到中日两国都将“制造硬技术”视为核心竞争力。 结合日本制造业升级的经验,该行梳理了中国先进制造业最有希望“国产替代”的领域,分别是:工业自动化、电气设备、通信设备、半导体等。未来几年,中国将正处于智能制造升级的关键时期。 智能制造在物理空间的主要载体是工业自动化,在信息空间的主要载体是工业互联网,这是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工业机器人()是工业自动化的主要代表。 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来看,人机协作、人工智能、数字化、轻量化、大众化是趋势。 本报告将聚焦工业自动化,从产业链的角度审视“自动化领域”的国产替代,围绕产业链不同环节审视企业的投资价值。
工业自动化的上游产业是电力电子元件,下游产业主要包括OEM和项目市场。 据MIR统计,中国工业自动化产业整体规模呈上升趋势。 2021年总价值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2019-21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产业链涵盖多个系统环节,大致可分为控制系统(PLC、HMI和工业软件等)、驱动与执行系统(伺服驱动器、变频器、减速机、接触器等)、反馈系统(传感器、过程/测试仪器等)和输出系统(机器人、数控机床等)。 其中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规模最大,细分为PLC、CNC、减速机、伺服、低压变频器、传感器/仪表等领域,远远高于其他环节,也是核心部件的领域企业重点关注。
产业链中,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是国产替代率较高的环节,部分细分领域(数控、伺服、传感器/仪表、机器人本体)国产替代率正在快速上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工控机/PC机、DCS、驱动与执行减速机、伺服、传感器/仪表等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国产化水平。 代表企业如雷赛智能(工控)、中控技术(DCS、仪器仪表)、绿谐波(减速机)等。 数控、伺服、传感器/仪表、机器人本体国产化迎头赶上,国产替代率快速提升。 在数控领域有创世纪、海天精工()、汇川技术()等,在传感器/仪表领域有川仪股份()、康斯特()等,在伺服领域有埃斯顿()、埃夫特()等机器人本体就是这些细分领域的代表企业。
投资建议:
1)产业链上,关注伺服系统、传感器/仪表、数控、减速机等领域。 此外,PLC、变频器、IPC/PC-Based、DCS、机器人、机床本体等也值得关注;
2)推荐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汇川科技、中控科技、格林谐波、卧龙电驱、正泰电气()、科德数控、宏发()、益和达、麦格米特();
3)建议关注数控领域的博楚电子()、雷赛智能、智光电气()、鸣志电气()、江苏雷力()、伺服系统领域的步科股份有限公司传感/仪表领域的四川仪表有限公司、汉威科技()和科力传感()、新捷电气()、维宏股份()、海德控制()和宏盈智能()控制系统部分,威创电气、英威腾在逆变器部分()以及埃斯顿和新事达()的正弦电动和机器人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