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海信在贵阳举办的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举行发布会,正式推出全国首款5G技术赋能的智慧街区。 该区块深度融合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在实现市政设施智能化管理的同时,还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的服务智能井盖智能井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模式。 据悉,该5G智慧街区将于近期在贵阳市人民大道率先投入使用。
智能化市政设施,每个井盖都不简单
市政设施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也考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智慧街区里,每一个井盖,与整个街区一样大,都不平凡,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加持。
“我们安装了井盖破损监测、井盖丢失监测等多种检测设备,实时监测井盖状态变化,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市政设施智能管控平台,并及时修复通过语音、短信等方式减少‘道路陷阱’对人们的伤害。” 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智慧街区采用一体化建设模式,拥有智能井盖、智能消防栓、桥梁监控等10余种智能设施,所有设备状态一目了然。 如果设备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发送指令给附近的运维人员进行处置,及时消除隐患,实现精准高效的管理。
有WIFI并且可以导航的话就会报警,路标是哆啦A梦
智慧街区在人性化服务方面也做了充分的设计。 部署在街区周边的智能路标可以为市民提供交通出行/便民信息/紧急信息等多种服务。
关于智能路标的导航功能,海信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介绍:当市民在A点使用智能路标查询前往“图书馆”的路线时,路标设备会提取用户的面部特征并记住他们。 当他走到B点智能路标处,然后找到“图书馆”路线时,B点智能路标会主动问他:“你想找到到A路标找到的位置的路线吗? ” 并自动显示从B点到该地点的导航路线。
此外,遇到紧急情况时,市民可以通过路标的一键报警功能快速有效地发送救援信息。 更人性化的是,智能路标可以为市民提供体感游戏、连接wifi热点、手机充电等服务。
智慧路灯有点“俗气”,一度电不浪费
智慧街区还实现了照明、喷洒的智能化建设,使街区内的电不被过多使用,水也不被白白使用,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夜间智能路灯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亮度需求,实现开关灯、“一对一”、调暗亮度等不同模式,当行人经过时,会自动打开附近的路灯。行人根据需要。” 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样的智能控制是节省用电和行人安全的最佳解决方案。
智能喷洒方面,结合喷洒计划,根据实时降雨信息和土壤温湿度信息,自动调节喷水量,实现按时、按需喷洒。 喷淋供水使用海绵城市的水,实现雨水的回用和中水的循环利用,从而节约用水。
值得一提的是,海信在智慧街区建设中深度融合了5G、大数据、人工智能、“城市云大脑”等多项先进技术,人民大道将成为全国首个5G智慧街区。
海信5G技术赋能智慧城市,让城市运营管理“看得见”、“清晰”、“懂”。 在形成低碳、环保、高效的市政管理新局面的同时,也为市民营造安全、便捷、愉悦的人性化服务新体验,更重要的是,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和智慧城市的实施。 未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不断延伸,智慧城市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海信5G智慧街区也将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花结果。
“车位少、停车难”的问题一直是贵阳老城区居民的痛点。 去年,云岩区黄金路、枣山路、延安西路交汇处,一座24米高的智慧停车楼拔地而起,提供停车位662个,有效缓解市民停车问题。 智能自动停车取车方便快捷。 近日,记者走访了延安西路智慧停车场,看看其建成运营后带来了哪些变化。
有效利用空间解决停车问题
“以前,这里就是一个普通的露天停车场,车位很少,每次来这里几乎都找不到停车位,车辆的停放还是有点乱,经常堵车。在停车楼没有建起来之前,我们基本上都要在外面寻找停车位,有时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 家住延安西路的翟长明告诉记者。
据了解,延安西路智慧停车楼所在用地曾是贵阳市第三个公交服务站,是县际客运车辆发车的地方。 后来,发车站搬离老城区,土地逐渐变成了普通的自行式停车场,可停放100多辆车。 但地块周边老旧小区较多,以及黔灵公园、头桥小学、羊毛批发市场等人群密集、停车压力较大的场所,因此停车位相对紧张,停车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为缓解“停车难、停车乱”的民生问题,推动全市停车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停车业管理水平,2019年7月,贵阳市政府印发了《促进贵阳市停车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规划出台后,市、区各级部门重点抓好停车场这一民生工程建设。 延安西路智慧停车楼建设项目是该规划出台后首批实施的停车场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约2.17亿元智能停车,由贵阳智慧停车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 将于2020年7月开工建设,2021年11月竣工并开始试运营,2022年1月1日正式运营。
“我们在原有的三个公交服务站点中,单独规划了8000多平方米的空地,建设了这座地上六层、地下三层的智能停车楼,建筑面积19000多平方米,停车位数量从100多个增加到662个,绿地率从0%提高到20%,停车模式从乱停放转变为全智能化管理。”招商部负责人胡玉杰,介绍。
从野蛮的平面停车场到智能化管理的立体停车楼,延安西路停车场的“大改造”不仅有效改善了延安西路、枣山路、黄金路周边停车位紧缺和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而且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城市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全智能化管理提升停车服务品质
周放把车开进延安西路智能停车楼候车区后,熟练快速地将车开进车库的可升降车内,停好车,拉手刹,下车,并在智能停车设备终端的屏幕上确认停车。 整个停车过程不超过两分钟。
家住黄金路的周放是延安西路智能停车大楼的月租者。 她告诉记者,停车或取车都很方便。 最快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分钟。 如果进车的人很多,可能要等一段时间,不过也就十几分钟左右。 “因为我们不需要自己找停车位,直接把车开到指定地点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她说。
据介绍,延安西路智慧停车楼采用的是目前最先进的机械停车系统,可实现自动停车和检索。 停车时,车主无需自己寻找停车位。 他只需要把车开进立体车库电梯轿厢智能停车,然后就可以出车库了。 系统会根据车库内的停车位,自动准确地将汽车送到最近的停车位。
在现场,记者看到,停车楼目前有4个车库可供停车和取车。 每个车库门前均设有停车智能终端。 终端显示扫码通行、人脸通行、指纹通行、直接通行(通过车牌号)等通行方式。 大多数车主选择直接通过车牌号访问。 停车楼两侧设有双层新能源汽车充电停车场。 记者采访期间,不少网约车车主来这里停车充电,充电停车位几乎一直接近饱和。 延安西路智慧停车场管理负责人周立伟告诉记者,目前充电停车场仅一楼投入使用,提供50多个快充桩,二楼稍后将投入使用。
“自年初正式运营以来,目前日均车流量已达3000余次,停车饱和率约为35%,日静态停车车辆数量接近300辆。就停车楼可提供的停车位数量而言,完全可以承受周边的停车压力。” 周立伟说道。
延安西路智慧停车楼毗邻延安西路、枣山路两条城市主干道,距离延安西路地铁站出入口仅200米,也是云岩区首个P+R智慧停车场(Park and Ride,即换乘停车场)。 贵阳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延安西路智慧停车楼的建成运营,不仅提供停车服务,还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出行换乘。
贵阳日报财经媒体记者丁明学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