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车棚的入口和墙壁上,使用彩色壁画、灯箱等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智能设备的使用、社区的地理情况,打造“智能车棚美学馆”。
打开专栏
人民的城市是为人民服务的。城市更新改造也要以群众需求和群众参与为导向。近年来,成都按照城市渐进式更新理念,围绕社区基层单元,对社区(村)内质量低、长——长期闲置、利用不足、运行不良,促进城市存量。空间的激活和利用可以唤醒社区的文化记忆,使社区“微更新”成为提高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聚焦细微的“小变化”,为群众带来“小幸运”,实施城市发展大战略。即日起,四川日报推出“社区‘微更新’,生活‘小幸运’”栏目,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反映城市的温度,用精细的治理。
响铃、语音提示、电梯“罢工”……9月2日,成都市锦江区乘龙路街道,四海宜家小区单元电梯前,一辆电动自行车被推入电梯。 ,引发一系列反应。
“我现在感觉很轻松。”小区居民张女士说,过去有邻居把电动车推上楼,经常引起冲突。 “都是邻居,陷入僵局也不好。”
安装“电梯控制”装置,防止电动车进电梯进屋,是乘龙路街道实施的“智能”电动车安全管理项目的一部分。
综合措施
智能管控拧紧“安全阀”
“太聪明了!”这是四海宜家小区居民陈忠明对小区非机动车无人智能车库的评价:刷卡进入智能车库,停在专用车位,手机扫码充电,还可以实时了解充电情况。
小区物业管理负责人董天强表示,这个智能车库是通过资源置换的方式,吸引社会企业入驻,利用楼道高架地板建成的。设有非机动车专用进出通道,可停放车辆近200辆。分为充电区、非充电区、自行车停放区和摩托车停放区。
在建设和运营方面,建设和管理由企业出资智能车库,通过收费、管理费等方式获得收益。社区为企业提供3年车库免租期,允许居民享受安全和便利。
同时,每个单元楼电梯都配备了“电梯控制”装置——电动汽车感应智能报警系统,对违规行为提供声光报警提示和电梯暂停操作,防止电动汽车进入电梯。从源头上电梯。
几公里外的大观园,是一座古老的院落。这里的电动车管理采取了不同的模式:以社区为主导,利用院落空地搭建智能充电车棚,杜绝有线充电、乱停乱放、盗窃等安全隐患。
据报道,成龙路街道每天平均充电的电动汽车数量为1.6万多辆。 2019年以来,街道持续推进“智慧”电动汽车安全管理工程,已完成69个小区、90个电动车棚的智能化改造。
“智慧”不仅进了院子,还进了大街。针对电动汽车在外卖、快递、商铺的安全充电需求,街道对充电生态进行了总体规划。在停放电动车的国槐小区等9个公共区域,设置公共智能充电桩,更换外卖小哥。电柜形成立体的“充电圈”。
疏堵结合
治理中的社区美学
记者注意到,四海宜家和大观园的智能车棚有一个特别之处:在入口处和墙壁上,使用彩色壁画、灯箱等,重点突出安全引导功能,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智能设备使用,社区地理。四海宜家小区还采用水墨视觉风格装饰车棚,并设置安全消防设备专区,让安全知识的教育更容易接受,也更身临其境。
“这是我们建造的‘智能车棚美学博物馆’。”成龙路街道副主任卢立新介绍,街道动员并邀请社区居民参与车棚美化。同时,让集中停车更容易被接受。
此外,针对辖区内部分老年人智能充电设施使用困难,街道安排专人进行指导服务,并在老人、残疾人多的社区划定智能车位无障碍区域。人,让残疾人可以停车充电,提供智能车棚。安全的生活注入了温暖的关怀。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亚飞,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