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中央政法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以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为特色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初步建成智慧共享、和谐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辅助决策和行政,方便群众办事。
01 多种策略并行,帮助减轻社区负担
围绕利用信息技术减轻社会负担,意见提出三点要求。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形式主义推动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精神,对减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社区的负担。一是简化申请体系,整顿“触手可及的形式主义”。意见要求以区市为单位,大幅优化精简部署在社区的业务应用系统,集成功能相对简单一、类似或重复办公、管理、学习等应用.
《意见》就消除数字鸿沟、保护老年人权益做出一系列规定: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培训服务,帮助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共享智慧生活,消除数字化划分;加强社区信息沟通无障碍建设,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需求和使用习惯,提供适龄、无障碍服务;医疗、社保、民政缴费等高频次服务的,应预留线路。推广“一站式”服务智能小区,为老人、残疾人提供便捷服务;积极拓展数字化支持的线下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服务。提供专业、有特色、个性化的服务。
02加快智慧社区建设
评论确定了六项关键任务。其中,在智慧社区平台的集约化建设中,要推进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平台、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智能家居终端的互联互通,提供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在拓展智慧社区治理场景方面,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拓展智慧门禁、车辆管理、视频监控等物联网和云服务。
在加强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方面,要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智慧改造工程,加快部署政府自助一体机完善社区政务、便利店、智能快递柜等自助便民服务网络布局。 .
意见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规划指导、保障支持、试点示范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以设区的城市为单位,统一制定智慧社区建设规划。完善和完善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智慧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社区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以县(市、区、旗)为单位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制定完善智慧社区建设标准、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加强对试点单位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03 积极探索创新运营模式
建设和运营的可持续性是衡量智慧社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实践中探索的重点。常见的投资运营模式可分为政府投资建设模式、市场投资建设交通模式、政企合作模式和委托经营模式四种。
据报道,在以往的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中,政府主导建设,企业是建设的主力军,而社区居民和公众参与度低,建设意愿低。使用率低,导致获得感弱,持续经营能力弱。未来智能小区,智慧社区需要加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探索建立基于“基于多方参与和数据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构建便民惠民的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服务、智慧社区等服务。
例如,苏州移动依托“5G+”技术优势,积极助力苏州数字化转型,在全市建设了343个智慧社区。其中,常熟高新区(东南大街)东南世纪华亭小区是智慧小区的典范。社区的便捷、智能化管理得益于与常熟高新区(东南大街)共同打造的智慧社区基层社区治理平台。疫情防控期间,智慧的注入,为社区筑起了一道“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有效防线。通过这个平台,您可以直接查询社区内高危地区的本地人或外地人的数量,这些人位于哪些建筑物,这些人的交通状况如何,关键人员是否离开社区控制期等,大大减轻了基层的工作量。 .
推动智慧社区从建设型走向长效化,有效市场与服务型政府有机结合,构建政府引导、政企合作、多方参与、专业化的合作生态运营,必将成为各地智慧社区的驱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