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急管理部派出8个工作组赴各地开展2022年第一次部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监督检查工作。其中,第四次监督检查组发现企业存在隐患32个,其中重大隐患2个。
特种作业认证率低,氨气报警值不明确
主要生产高端复合肥,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
督查组发现,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极度匮乏,专业素质堪忧。
公司分配的20名化工自动化仪表工人中,19人未取得化工自动化仪表专业操作证,仅1人持有该证。同时,重点监管氧化工艺经营者均未持有特殊经营许可证。
对此,督查组郑重指出,“作为危化品重大危险源企业,重要岗位或关键监管工艺岗位人员不持证上岗,势必引发安全隐患。 .这两大隐患的存在,说明公司在员工安全培训方面极其粗心和不负责任。”
事实上,针对重点监管的氧化工艺操作人员没有特殊作业证的情况,贵州省黔南市应急管理局于5月23日责令该公司停止生产该段,但它仍然没有引起公司的注意。
不仅如此,督查组还发现,公司注册安全工程师极度短缺。 “公司现有员工895人,注册安全工程师只有3人,这个比例太低了。”
不仅专业人员短缺火灾报警系统,人员的专业性也是一个问题。
在检查过程中,当监督检查组询问时,一名注册安全工程师犹豫不决,不知道氨浓度报告的低值和高值是多少。这让督查组成员大吃一惊:“你是注册安全工程师!液氨球罐是企业的一大危险源,你不知道氨气的报警值是多少?”
公司负责人此前曾宣誓,公司在汇报工作时,明确了重大危险源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运营负责人,实行三级保障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最基本的安全知识,注册的安全工程师都不知道。很难想象企业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如何进行的。”督查组人员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深感关切。怀疑。
如果火灾报警系统是假的,氨气的泄漏点取决于鼻子
在对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后,督查组发现不少隐患。
检查过程中,监督检查组多次拨打企业设置的火灾报警电话,均无人接听。同时,按下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后无人响应,火灾应急疏散预案无法启动。 “火警系统根本没用!这些重要的设施完全沦为摆设,关键时刻根本无法发挥作用。”督查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指出了问题。
监督检查组在控制室查阅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系统的报警记录时发现,7月2日11:00至7月4日11:00,氨气报警记录在车间里长达48小时。 1000多次,其中GT-2103氨气报警器报警689次,无人处理。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没有人去现场检查?他们为什么不处理?”面对督查组接连不断的提问,全公司无人能回答。
“报警器有提示,怎么还不报警?快点查!”面对公司的麻木和冷漠,督查组要求立即进行现场检查确认。
一进入硝酸铵车间,督查组就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
“有泄漏,快检查!”让督查组没想到的是,公司员工在没有任何防护和检测设备的情况下,低着头,到处都是气味。
“你知道泄漏后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吗?没有安全,所有的好处都将是零。”面对如此混乱的企业安全管理,督查组强调,安全是发展之本,不谈安全,发展必然是无源之水,要求各地监管部门加强管理。
检查后,黔南市应急管理局责令该公司立即停产整顿,对督查组发现的问题迅速整改,对泄漏点立即进行处理。
同时火灾报警系统,黔南州应急管理局、瓮安县应急管理局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进行了警示约谈,要求举一反三,开展全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