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报告
定义转型中的中国
大浪淘沙,行业仍需拥抱“水土不服”的心态,面对复杂的交通场景带来的挑战。
书面 | 墨子苏
编辑 |鹿野
在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智能交通的产业格局正在被改写。
新基建的市场规模逐渐超过传统基建。云、大数据、深度学习、智能感知、人机交互成为交通领域的热词。传统智能交通企业逐渐放弃大项目份额。互联网科技公司逐渐占据主动。
当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写下《智能交通:未来10-40年影响人类的重大变化》时,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拿下智能大单交通,交通信息化市场新格局也随之展开。
互联网巨头正在崛起
据商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任洪斌介绍,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3547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694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39%。
2021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交通智能化发展,加快完善交通运输业交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
8月3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重点新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的推广。制定和修订多项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与交通服务网络、信息网络、能源网络融合发展,显着提升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细管理、细心服务能力。智能管理深度应用,综合服务覆盖面广,有效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
交通运输部2021年12月公布的数字化交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一脑五网两系统”发展格局智能交通,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将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着提升。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智能交通市场越来越火爆,单频出现超过1亿个。
根据七院数据,2021年,智慧交通管理、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市场等项目总规模超亿元的项目共计41个,其中34个项目获被宣布为中标。 41个过亿元项目总市场规模约94.2亿,同比增长39.1%。
交通行业对数字化、智能化的巨大需求,成为互联网企业转型B侧和G侧轨道的重要抓手。经过几年的酝酿,如今大家都收获颇丰。
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深耕交通行业20余年。 2021年4月,华为发布开放技术架构“高速智能体”,10月成立智慧公路军团。 2020年9月,华为正式发布了面向交通行业市场的大规模交通综合解决方案,涵盖航空、城轨、铁路、水运、公路、物流六大细分领域。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40多家世界500强交通运输企业与华为携手推进数字化转型。
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脑”也是智能交通的第一领域。
据资料显示,阿里ET城市大脑已服务于20多个省份的交通业务,高德车道级导航高清版已扩展至国道和城市高速,面向用户的支付宝公交代码已在数百个城市开放,千寻拥有最大的北斗地面增强站。
百度近年来将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作为其核心业务。凭借ACE(自动驾驶、车路协同、高效城市)系列解决方案,百度已在全国近50个城市落地智能网联、智能交通管理、智能高速公路、智能停车等相关业务。
与前几家公司相比,腾讯进入交通领域相对较晚,但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决心并不弱。
利用在云、图、大数据、AI、5G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腾讯智慧交通打造“腾讯交通123能力圈”,形成智能高速、城市交通、智能网联,智能轨道系统。交通、智慧民航、智慧港口、智慧物流七大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智能交通,感知至上
“交通领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化需要大量IT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云基础设施的参与。这些都是互联网公司的能力。互联网企业进入市场后,将为业态发展提供支撑。”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石雪松此前表示。
随着互联网公司的进入,智能交通行业格局正在被改写。
数据显示,2021年过亿项目中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占比将较往年减少,而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企业逐渐崛起,拿下25%的市场份额大单过亿,总规模(含联合体中标)达22.8亿元。
同时,以地方高速公路集团为代表的高速公路运营商也在逐渐转变对智能化的态度。从“被动进入”到“主动进入”,他们正在成为许多大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虽然热度持续走高,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智慧交通建设任重道远,无论是车端还是路端的智能化都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其中,以智能高速公路为代表的路边智能场景正处于变化较为剧烈的时期。
一位业内人士总结说,现阶段我国智慧高速公路的顶层设计还不完善,智慧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运输等标准体系尚未完善;同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智能高速公路领域“信息化”的情况下,很多项目的投入产出都比较低,智能化的效果需要评估,很难持续下去操作。
对于交通这个复杂的应用场景,不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简单堆砌,而是要达到“提效率、保安全”的根本目的.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院副院长王献进曾公开表示,智慧交通要能够感知、识别、判断和解决问题自己。
其中,“感知”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几大厂商在布局智能交通业务时,都非常重视自身的感知能力。 “统一底图”、“数字孪生”、“泛触控”、“雷视融合”成为了热词,笔墨较多。
华为路网数字化解决方案总裁李金波在活动中表示,随着智能驾驶和智能汽车的提升,对路边车辆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定位精度的要求将发生质的变化,逐渐从信息辅助(如预警、红绿灯)转向冗余判断。
因此,需要构建路网数字化基地,从感知和认知的角度提升ToB管理能力。
而“地图库+路测感知+云平台”正在成为各大厂商部署智能交通产品的“标准团队”。
百度将高精度地图、3D地图、智能地图等地图能力与百度智能巡检车、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车路协同路边设备相结合,打造实时感知网络并融入交通管理系统。
腾讯的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也强调从数据到地图、云平台到模拟推演的综合能力。
射线视觉融合和时空智能
智能交通进入下半年,有两大方向值得关注。
一个是最近流行的“ ”,它正在成为一种整体趋势,无论是在车端还是在路上。
一方面,速腾聚创、万基科技等车规级激光雷达供应商正在从车载端进入智慧交通市场;另一方面,海康威视、大华、宇视等多家企业纷纷推出雷视一体一体机智能交通,也被视为安防行业的下一个爆发点。路边毫米波雷达领域也竞争激烈,国内企业纷纷出击国外厂商......
业内人士表示,相关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智能高速视频、雷达等关键设备的指标能否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仍有待业界进一步验证。
其次,是感知领域中另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概念——“时空智能”。
从地图等数字底图到高精度定位,智能交通领域的特殊性注定与时空信息息息相关。城市感知网络本身也是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连接,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属性。
地图作为时空智能的基础,在智能交通场景中扮演着非常复杂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数字孪生平台、交通大脑等中间平台的数字基地,还负责通过车辆底图和手机地图触达用户。 ,形成“车、路、人、云”的联动。
石雪松说:“用地图建立空间关系,然后在上面放上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建立与时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可计算的时空。”
一位业内人士总结了这样的应用需求:“我们需要这样的地图:能够适应高精地图、三维地图等多种形态;能够将行业属性与地图融合;需要海量数据和实时处理能力;有丰富的开发接口,支持二次开发;有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能力,支持海量接入和视频分析;可以对行业用户开放,集成各种导演;及时做。 ..”
这一需求也是过去一年以各大厂商为代表的新一代“地图商”寻求导航地图与高精地图融合的根本动力,从而推动地图行业快速演进.
同时,时空智能也是实现“ ”等感知融合的重要基础。
华北理工大学城市道路交通智能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福生曾在会上表示,感知融合需要特征融合,需要时间和空间上的严格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同一位置检测到同一目标。如果没有严格的时空一致性的基础,融合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在具体的实现中,设计精确的空间定位和高精度的时钟同步仍然存在困难。
随着交通领域对实时态势感知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数字孪生在交通领域的普及率不断上升。高精度地图、物联网、大数据、BIM\CIM、人工智能、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借助数字孪生构建时空融合计算框架,进而实现智能交通监管提供了先决条件。
但正如李彦宏所说,智能交通是目前最能考验人工智能公司全栈能力、深度学习水平、行业解决方案价值和综合社会效益的领域。现阶段,包括互联网公司在内的从业者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验:
车路协同领域仍处于发展初期,相关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无论是车端还是路端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虽然多感知的趋势已经明朗,但融合的具体技术路径仍需进一步探索;
可用于AI学习判断的数据集仍不足,各环节仍需进一步开放对接;
互联网公司虽然在ICT技术领域具有优势,但行业认知度仍然不足;
而传统交通数字化企业也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尽快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
加入群组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