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深圳数据交易所揭牌,同时启动首批数据线上交易。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正在成为各方进入的新赛道。去年3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揭牌。目前数据交易参与方333家,1253款数据产品入驻平台并引入各类数据产品,生成数据交易合约1774份,调用数据交易7.73亿笔;去年11月,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目前已对接企业600余家,上市数据产品近300个。今年9月30日,广州数据交易所在广州南沙正式揭牌,标志着广东省级数据交易机构正式挂牌运营。
随着深圳数据交易所的成立,至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数据交易所全部上线。
累计成交额已突破11亿元
深圳数据交易所的成立,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精神的结果。 2020-2025年)”和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任务。该关键举措也是深圳不断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建设全球数字先行城市的重要实践。
在此背景下,2021年12月,一家由华夏成立的合资公司注册成立。深圳数据交易所在此基础上成立。
在深圳设立数据交易所,是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放宽市场准入的一些特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数据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集聚流通,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意义重大。深圳数据交易所旨在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从合规保障、供需对接、流通支撑、生态建设四个方面,构建覆盖数据交易全链条的服务能力,构建覆盖全国的跨域跨境数据要素流通。性交易平台,
深圳数据交易所开启数据交易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线上数据交易。围绕数据安全合规、数据治理服务、安全技术支持、生态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数据交易创新成果:一是深圳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平台上线;二是发布深圳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撮合平台;三是深圳数据交易所数据公证平台发布;四是发布深圳数据元登记平台建设方案。五是发布了深圳数据交易所的制度规则和标准。
据了解,截至目前,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交易额已达11.07亿元。覆盖53个场景、415笔交易,超过55类数据资源信息入库,涵盖600余种数据产品,与央企共建品牌数据服务区,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和新能源汽车。其他行业的数据融合应用。
企查查获悉,拟于近期对增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前期,深圳数据交易所已完成国内首笔跨境数据交易,数库科技与海外知名对冲基金龙头成功达成数据产品采购合作。启动仪式上颁发了首批数据提供商和首张跨境数据交易证书,工商银行深圳分行、交通银行深圳分行、深圳市供电局、航投大数据、深圳信用资讯、顺丰科技、链易融、微信科技、洞察科技、和讯花谷、图猪狐等公司获得数据提供者证书,数库科技获得全国首张数据跨境交易证书。
据悉,深圳数据交易所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将其建设成为交易规模最大、数据资源最丰富、开发应用最活跃、流通支撑最强大的数据要素流通枢纽。在资产入表等方面已形成示范性成果,成为全国数据流通和交易生态的核心。交易规模突破100亿元,建立合规工作站100余家,培育引进数据服务企业50余家,贡献经济增加值50亿元以上。
在全国率先开展数据提供商分类分类工作
目前,国内的数据交易机构主要有两类:数据交易中心和数据交易所。后者的功能除了提供交易平台外,还在于探索建立交易体系,培育生态圈。
筹建以来,深圳数据交易所围绕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领域的基础制度和技术标准,构建了完善、系统的交易场所体系和规则体系。截至目前,已制定发布交易规则和管理制度12项,正在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9项,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6项。
深圳数据交易所通过数据交易信息化系统建设,为交易主体构建安全、可信、可控、可追溯的数据交易环境,提供准入认证、数据资源备案、数据产品开发、合规审查、产品上市等综合服务、交易撮合、交易结算、合约履约评估,全流程满足数字化交易需求。
深圳数据交易所在国家、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监管下,着力打造包括交易所、数据交易供需双方、数据供应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在内的“多方协同”生态圈,培育拓展数据交易市场。吸引了数据提供者、数据供应商、数据需求者等484家市场主体,覆盖全国26个省市,其中市外占比76%;启动数据开发者培养计划,引进8家数据开发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为推动数据要素市场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深圳数据交易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数据供应商分类工作,将数据供应商定为三类——生态级、认证级、战略级数据提供者。认证合作和四级风险评级策略,分为资源型、集成型、渠道型、技术型、委托型、媒体型、知识型和平台型八种数据提供者分类认证策略。
为推动加强数据优质供给,丰富数据应用场景,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智能交通,深圳数据交易所现已接入600余种数据产品,12000余个数据API接口,涵盖53类数据场景。与央企共建品牌数据服务区,积极推动数据融合在绿色金融、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应用。
北上广深争相入局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正在成为各方进入的新赛道。随着深圳数据交易所的成立,四大一线城市全部“进驻”。
2021年3月31日成立的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先后推出全国首个新交易模式、全国首个数据交易指南、全国首个数据交易生态系统。
2022年9月20日,在文化旅游和数字经济领域“两区”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磊介绍,目前有333笔数据交易参与者、入驻平台、引入各类数据产品量1253个,生成数据交易合约1774个,调用数据交易7.73亿次。
北京数据研究院数据资产登记中心于今年7月揭牌,成立了国内首个国际数据交易联盟,已入驻150多家数据服务合作单位。金融公共数据区通过专线接入24个银行系统,累计实现数据调用2428万次。
据上海数据交易所官网显示,目前已有95个数据产品上市交易。2022年9月23日,上海数据交易所在“元界大厅”发布一站式金融数据交易版块,涵盖20类近200个数据产品。
据了解,2021年11月25日在浦东新区成立的上海数据交易所确定了“1+4+4”业务体系:紧扣建设国家级数据中心的“一个定位”交换; 突出准公共服务和全数字化交易、全链条生态建设、制度规则创新“四个功能”;体现了标准确权、统一登记、集中清算、灵活交割的“四大特点”。此前,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魏志林在首届数字业务发展研讨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到2025年,现场数据交易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0%。
9月30日,广州数据交易所在南沙正式揭牌。首日总交易额突破1.55亿元,标志着广东省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同日,首批数据券商与数字业务企业签约入市。300多个数据产品在广州数据交易所上市,200多个交易标的入市。
已在广州数据交易所申请上市准入的交易对象多为数据产品、数据服务和数据能力,涉及人工智能、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金融、商业服务、医疗健康、数据治理等领域。目前,累计会员已达190余家,累计交易金额达2.09亿元。
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智能交通,股权重组后,于2022年5月27日发布全国首个数据交易规则体系。截至目前,交易所已汇集交易主体390家,上架产品495种,成交108笔,总成交额16398万元。这些产品数据来源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包括金融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医疗大数据、社会大数据等30大类,涵盖了广泛的品类和应用。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还推出了包括气象数据在内的一系列行业数据专区。经过半年的运营,气象区已完成交易额600余万元。2022年11月8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力争到2025年实现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数据交换建设进入2.0阶段
据统计,截至2022年8月,全国共建立或拟建立数据交易所(中心)46家。
附表:
如下图所示,每年的数据交易所(中心)设立情况,2015年和2021年是交易所(中心)设立的集中爆发期。当然,还有一些“研究所”还在筹备阶段,也被纳入统计范围。
每年建立数据交换中心(中心)
2015年堪称“数据交易1.0”阶段。随着大数据战略的出台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数据时代已经到来。2015-2017年是数据交易所建设的第一波“爆发期”。自2015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以来,期间已成立近20家数据交易所。然而,数据交易的理想并不能反映现实。由于隐私安全、确权、定价等问题,数据交易无法高效进行。资本炒作掩盖了交易的本质,数据交易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2020年的很多重量级文件,其实都会把“数据”写入生产要素。既然是元素,就要有一个完整的元素市场,交易流通是绕不开的话题。2020年以后,山西、北部湾、北京、上海等新一批数据交易所建立。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深圳数据交易所、广州数据交易所等10余家数据交易所也相继开工建设。此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全部入局,数据交易所建设正式进入2.0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