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智能建筑简介:
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2006定义: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顾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应用系统、楼宇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成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和优化组合,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智能系统集成(IIS):
信息设施系统 (ITSI):
信息应用系统(ITAS):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公共安全系统 (PSS):
信息设施系统(ITSI:):为保证建筑物与外部信息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畅通,对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进行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查询。显示。 结合各类信息设备系统进行综合处理智能建筑,提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实现楼宇业务、管理等应用功能。
信息应用系统(ITAS:):以楼宇信息设施系统和楼宇设备管理系统为基础,结合各种信息设备和应用软件,满足楼宇各种业务和管理功能的系统。
楼宇设备管理系统(BMS:):对楼宇设备监控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实施综合管理的系统。
公安系统(PSS:):为维护公共安全,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应对各种危害社会安全的突发事件,构建技术防范体系或保障体系。
智能集成系统(TIS:):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具有不同功能的楼宇智能系统进行集成,形成具有信息采集、资源共享、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施工设备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具有对楼宇机电设备进行测量、监测和控制的功能;
具有建筑物环境参数监测功能;
满足楼宇物业管理需求,实现数据共享,生成节能优化管理所需的各类相关信息分析统计报表; 与公共安全和其他相关系统相关的数据信息和其他资源应该共享。
BMS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集中管理智能建筑,分散(现场)控制。
BMS网络拓扑:
现场总线:现场总线是一种串行数字数据通信链路,它在过程控制领域中的基本控制设备与上位自动控制领域中的自动化控制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主要有:公交车、公交车。
现场控制器( ):是一种能独立运行的计算机监控系统。
几种典型的BMS系统介绍:
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物之间的传输网络,使建筑物或建筑物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楼宇行业管理和楼宇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能够相互通信。 它还可以将建筑物内的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连接起来。
综合布线系统是由传输介质(光缆、双绞线)和相关连接硬件(集线器、光纤收发器、配线架、连接器、插座、插头等)组成的独立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也可以看作是多个子系统以模块化结构组合而成。
综合布线系统主要用于在建筑物(群)内传输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业务等信息。
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
综合布线系统从结构上可分为七个部分(或子系统):工作区; 布线子系统(水平子系统); 主线子系统(垂直子系统); 管理; 设备室; 建筑群子系统; 入室。
(1) 工作区:
定义: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独立区域。
工作区由从信息插座模块(TO)延伸到终端设备的连接电缆和适配器组成。
工作区大小:
工作区区域划分表(参考)
工作区信息插座模块数量:
每个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电、灯)数量不少于2个,并应满足不同业务的需要。
配置信息点数量:
(2) 布线子系统
定义:由工作区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到通信机房配线设备的配线电缆和光缆、通信机房配线设备、设备电缆和跳线等组成。
布线子系统的结构形式:星型网络拓扑结构。
配电子系统的电缆类型:
双绞线根据是否含有屏蔽层分为非屏蔽型(UTP)和屏蔽型(FTP)两大类。
双绞线电缆按最高传输频率分为:3类、5类、5e类、6类、6A类、7类。
3 类双绞线 (16MHz); 用于语音传输和数据传输,最大传输速率为/s,主要用于-T。
5类双绞线(); 用于语音传输和数据传输,最大传输速率为/s,主要用于-T、-T、-T。
5e类双绞线(); 主要用于-T、-T。
6类双绞线(); 主要用于-T、-TX等各种计算机网络系统。
6A类双绞线,可达。
7类双绞线(); 可支持多种数据、多媒体、宽带视频如CATV等应用系统和各种计算机网络系统。
近年来,一些厂家还生产了7A类双绞线,可以达到。
(3) 干线子系统(垂直子系统)
定义:由机房到电信机房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机房内的楼宇布线设备、设备电缆和跳线组成。
中继子系统的结构形式:
分层星形拓扑:
中继子系统的电缆类型:
语音传输:3类大对数线。 (有25对、50对、100对)。
数据传输:光纤(4芯、6芯、12芯等,通常为6芯多模光纤)。 6 类双绞线电缆。
(4)设备间(电信间)
定义:机房是各建筑物内适当点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交换的场所。 机房主要是安装楼宇布线设备。 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设备和入口设施也可以与配线设备一起安装。
机房需要考虑的施工、环境、供电等条件:施工条件; 环境条件; 供电条件; 结构条件。
建筑条件:机房使用面积不小于10m2,不包括程控用户交换机、计算机网络设备等设施所需的面积。
机房门应采用相应等级的防火门。
机房梁下净高不小于2.5m,双门向外开,门宽不小于1.5m。
机房内不应有给排水管道穿过。
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机架或机柜前方净空不应小于800mm,后方净空不应小于600mm。
2)臂装式接线器底部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300mm。
环境条件:
温湿度:机房室内温度10~35℃,相对湿度20~80%,通风良好。
防尘:机房应防止有害气体的侵入,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 粉尘含量限值应符合下表:
照度:机房水平照度应大于300lx。
供电条件:
机房内应设置不少于2个220V单相带保护接地的电源插座,但不得作为设备电源使用。
当程控用户电话交换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放置在机房内时,机房供电至少应按2级负荷设计,供电容量应满足所有设备的正常用电量。设备间内的设备。
设备间的供电应考虑防止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结构条件:
地面荷载要求:A级:≥500kg/m2; B级:≥300kg/m2。
电信机房:电信机房主要是楼层安装布线设备(机柜、机架、机箱等安装方式)和楼层计算机网络设备(HUB或SW)的地方,可考虑架设电缆这个地方的竖井和等势。 接地体、电源插座、UPS配电箱等设施。 也可与公安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应用系统、楼宇设备管理系统设备及楼层走线槽共用。 这时,电信机房通常被称为弱电机房。
机房的建筑、结构等情况。
电信间的数量应根据所服务的楼层范围和工作区域的面积来确定。 若该层信息点数不超过400个,水平电缆长度在90m范围内,宜设置1个电信机房; 超过此范围时,宜设置2个或2个以上的电信机房; 每层信息点数量少,水平电缆长度不大于90m,宜多层设置一个电信机房。
电信机房应与强电机房分开设置,并在电信机房内或其附近设置电缆竖井。
电信机房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5m2(2.5×2.0m),也可根据工程中布线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容量进行调整。
电信机房应提供不少于2个220V单相带保护接地的电源插座,但不得作为设备电源使用。
电信机房采用丙级外开防火门,门宽大于0.7m。 机房温度10~35℃,相对湿度20~80%。
(5) 构建复杂子系统的设计要求
定义:由连接多个建筑物的骨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物群布线设备、设备电缆和跳线组成。
建筑群子系统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配线架CD在建筑群中的设置位置和容量;
建筑群子系统主干电缆的确定;
室外路由优化设计;
建筑复杂子系统室外电缆布线方法。
综合布线的拓扑结构:
(6)进线室:进线室是建筑物外部通信、信息管道的入口,可作为入口设施和楼群布线设备的安装场所。
(7)管理:管理人员应对工作区、电信机房、设备间、进线间等设施进行标识和记录,并按一定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
通过标签、颜色、编号、文件、电子信息化等形式对综合布线线缆进行管理。
管理方法:
色彩管理:
建筑用电安全:
安全电压:
1、触电形式:
影响触电严重程度的因素:电流和人体电阻; 触电时间; 电流频率; 电流路径; 周边环境。
安全电压:一般场所:36V; 潮湿处:24V; 特别潮湿的地方:12V。
建筑防雷:
地面水汽受热上升→高空遇到冷空气形成水滴→受高气流影响分解成小水滴→分解时相互碰撞摩擦→形成带正电或带负电的云。
雷云直接排放到建筑物中;
这时,如果没有良好的接地路径,大电流会引起火灾、损坏建筑物、损坏电气设备等。
雷云放电后建筑物上产生的感应电荷不会立即消失,电荷会相互排斥,形成巨大的能量破坏建筑物; 形成的高电位会对电气设备和线路造成损坏。
如何防雷? 关键是在建筑物内提供良好的接地路径。
防雷等级: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建筑物的防雷分为三级:
I类防雷建筑物:特别重要的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
超高层建筑等
二次防雷建筑物:大型建筑物、19层以上住宅、高度大于50m的其他民用建筑等。
估计年雷击次数大于0.06次/年的省部级办公楼,估计年雷击次数大于0.3次/年的住宅和办公楼。
三级防雷建筑:20m以上的民用建筑、活动雷区15m以上的建筑物等。
估计年雷击次数大于0.01次但小于0.06次的省部级办公楼,估计年雷击次数大于0.06次但小于0.3次的住宅和办公楼。
防雷措施
防雷可分为:防直击雷、防侧雷、防雷波侵入等。
防直击雷:
从建筑物顶部直接击中建筑物的雷称为直击地雷。
建筑物的防雷系统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
接闪器(接雷器、导雷器)
功能:诱导雷云放电。
避雷针:
保护角度:约45°。
材质:镀锌圆钢Φ12~16、镀锌钢管Φ20~25。
防雷带、防雷网:
屋顶所有外露金属外壳均应与防雷网融为一体。
引下线的作用:为空气接受器所能承受的大电流提供良好的接地通路。
接地装置的作用:将引下线的大电流迅速分散到大地。
接地电阻(冲击接地电阻):
一、二级防雷建筑冲击接地电阻小于10Ω; 三级防雷建筑冲击接地电阻小于30Ω。 消雷装置:
防侧雷:
雷电波入侵保护:
雷电波会沿着架空线和埋地线进入建筑物,损坏设备,尤其是计算机和电子设备。
采取措施:
室外进线采用地埋电缆,电缆金属外壳进户后接地。
安装电涌保护器:
接地:“接地”是指建筑物内部电气系统和设备的接地要求。
接地分为: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
接地类型:
工作接地:保证电气系统正常工作的接地。
如:通讯设备的接地;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 电子设备逻辑接地; 等等。
保护接地:保证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的接地。
TN接地系统:
在民用建筑中,采用“TN”接地系统。
“T”——表示电源(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N”——表示设备外壳与电力系统的接地点或从该点引出的导体相连。
根据设备外壳与电源接地点引线的连接方式,可分为各种TN接地系统。
TN-C接地系统(三相四线制):
PEN线:既是工作零线又是保护零线。
建筑物内部不使用TN-C接地系统。
TN—S接地系统(三相五线制):
N线:工作零线; PE线:保护零线。
TN-CS接地系统(本地三相五线制):
重复接地:在电力系统中,除电源中性点接地外,系统中的保护零线PE(如果是TN-C接地系统则为PEN线)连接到接地极(接地装置)一次或多次。 金属连接称为重复接地。
等电位联结:
等电位连接是防止触电危险的重要安全措施。
1、总等电位联结:
总等电位联结:连接建筑物内所有保护地线(PE、PEN); 钢筋混凝土基础; 进入建筑物的外露金属物体:水管、煤气管; 空调管道等同点:房屋接地装置(配电室总等电位接线盒-MEB)。
建筑物的防雷需要接地,室外电源引入室内后需要反复接地。 建筑物内部各种金属物体的外壳和各种电气系统都需要进行总等电位连接,也必须接地。
现阶段绝大多数建筑物采用联合接地:即各种接地均采用房屋地基作为接地装置。 此时要求接地电阻≤1Ω。
2、局部等电位连接:在局部区域,将上述导电部分重新连接。
辅助等电位联结接线盒应安装在建筑物的各种设备间,如水泵房、风机房、中央空调机房、电梯机房、消防中心、保安机房、电话总机房、网络机房等。室等设备用房。
对于住宅建筑,国家规定所有卫生间必须安装辅助等电位联结装置。
3.辅助等电位连接和总等电位连接导体截面积要求
小区如何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广西出台实施细则→
南宁晚报01.2719:23
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城市充电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印发《广西居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明确加快本地区居民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规范充电设施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建立智能有序的充电管理体系,为市民出行创造良好条件。使用新能源汽车。
新老小区如何建设充电设施?
《实施细则》从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建设比例要求、推进存量住宅小区充电设施改造、创新住宅小区充电服务经营模式三个方面提出总体要求。
坚决贯彻国家关于新建住宅小区停车位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规定。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充电设施建设相关要求纳入详细规划,将充电设施在新建住宅小区规划条件和工程总体验收范围中的比例要求纳入。 链接受到严格控制。
推进既有小区充电设施改造。 区分不同类型车位,在公共区域建设面向所有业主的公共充电设施(以下简称公共桩),在固定车位建设供居民个人使用的自用充电设施(以下简称自用)使用桩)。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引导现有居住区建设一定比例的公共充电停车位,为用户充电创造条件。
创新小区充电服务经营模式。 以有效解决住宅小区充电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和安全责任落实为目标,制定具体办法,引导和鼓励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或小区物业服务供应商接受业主委托,开展小区充电设施“统建统营”,鼓励采用“相邻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新模式智能小区,统一提供有偿服务等充电设施建设、运维,提高充电设施安全管理水平和绿色用电比重。
分为“统建统管”和“自建自管”
在建设管理方面,《实施细则》明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小区和充电设施类型,采取不同方式推进建设和加强管理。
对既有小区公共桩,各级住建、发改、能源等部门根据新能源汽车推广实施方案和居民需求,结合公共桩情况,制定年度建设计划按照“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建统一”的原则,按照统一管理的原则,组织引导充电运营商采取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方式,在小区内建设和运营充电设施。领域,推广智能有序充电应用。
对居民自行建设、管理、负责的自用桩(以下简称“自建自管”),支持充电运营商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干线电缆等供电。在与居民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实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 设施改造,提供自用桩安装、维护和管理一体化服务,并采用市场化方式收取服务费。
在新建住宅小区配套施工桩方面,《实施细则》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停车位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施工安装条件(电力管道、变压器预留容量) 、低压干线、配电箱应安装到位)并预留接口)。 小区交付使用时,建设单位必须确定符合条件的充电运营商或物业服务商对充电设施进行维护管理,确保充电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现有小区如何建公共桩和自用桩
《实施细则》明确了现有小区公共桩和自用桩的施工条件和施工管理流程。
具体来说,现有小区建设公共桩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车位条件、电力容量、消防设施等。 例如,小区剩余变配电容量可满足充电设施用电负荷需求; 否则,需采用智能有序充电方式,新建或扩容小区变压器,支持智能有序充电优先应用。
符合要求的,按照签订协议、申请安装、现场勘察、施工、安装仪表、接电、工程验收、运行维护等程序进行施工管理。
充电运营商在签订协议前,会同小区业主代表或其委托的管理单位进行现场勘察,确认小区具备建设公共桩的基本条件,并公示小区选址及建设运营协议(不少于5天)),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经小区业主同意,充电运营商与小区业主或其业主签订建设运营协议。委托管理单位,约定各方权利义务、建设运营方式等。
此外,充电运营商作为充电设施投资建设的主体,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负责充电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并承担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 提供有偿服务的,应当明码标价。 协议期满不再运营的,充电经营者应当切断电源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现有小区自用桩的建设和管理,需申请人持车位产权证向物业服务商提出申请,物业服务商将协调转交给权力机构供应公司。 原则上,物业服务商应支持申请人直接向供电公司报送住宅变压器安装接线。
供电公司受理安装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会同申请人或其委托的有关单位到现场进行用电量和建设可行性调查。 物业服务提供者应当积极配合现场检查。 充电桩计量装置原则上集中设置和管理。
电源容量不足怎么办?
一些现有小区在初期规划时没有考虑安装充电桩,在接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容量不足、配套工程管道铺设困难、电表箱安装困难等情况。
对此,《实施细则》明确,现有配电设施不能满足公用桩用电负荷需求的,产权为供电公司的,由供电公司提出解决方案; 产权人为用电人的,物业服务合同应当约定。物业服务合同未约定的,由小区业主与供电公司召开业主大会,并通知相关居委会,解决方案将在多方讨论后确定。 电力用户和充电运营商提供解决方案智能小区,支持优先应用智能有序充电。
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主体
在安全管理方面,《实施细则》明确,按照“谁所有、谁负责”的原则,居民自用充电设施的所有者负责运营、维护和管理,并承担安全管理的主要责任; 充电设施生产(销售)企业或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对其承诺的保修期内充电设施的质量安全负责; 物业服务人员要加强日常巡查,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协助、督促充电设施业主履行安全责任。 充电运营商负责充电设施“统建统管”运维管理。
此外,新建住宅小区配备充电设施,由建设单位确定的充电运营商或物业服务商负责运营、维护和管理; 物业服务商应当为住宅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区域提供必要的共享消防设施,并在住宅小区内设置微型消防站,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
在保障措施方面,《实施细则》也要求做好电力配套服务工作。 供电企业要全面提升“取电”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互联网+”电力服务,为经营者和个人业务办理开辟绿色通道,在承诺的服务时限内办理相关业务。 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人员的积极作用。 物业服务提供者要积极配合、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不得阻挠、阻挠充电设施建设。 供电企业应当及时将物业服务商阻挠、阻碍充电设施建设的行为信息推送至当地住建主管部门,经核实后记入物业服务商信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