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座百米高度保障性住房在深圳市龙华区顺利竣工。 该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樟坑井。 规划建设5栋28层、高99.7米的人才保障房,总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 预计提供租赁住房2740套。 深圳人才安居集团规划建设、中建国际集团旗下中建海龙科技、中海建设负责设计、采购和施工。
据悉,该项目采用中建海龙科技研发的装配式4.0核心建造技术,整个建筑被分割成独立的空间单元。 各空间单元的结构、装饰、机电、给排水、暖通等要素占90%以上。 在工厂内完成,施工现场只需将各个单元像“积木”一样精细组装,即可完成项目建设。 在该技术的支持下,该项目将成为全国建设速度最快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也将是全国首座混凝土MiC模块化高层建筑、全国首座BIM(建筑信息模型)全生命周期建筑MiC 项目的数字化交付。 此前,该项目也因其施工科技含量高、施工速度快、绿色低碳等特点受到了社会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项目首个模块单元吊装
在设计阶段,项目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简称BIM)对建筑的各项性能进行分析,得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在MiC模块单元的生产阶段,通过BIM设计管理平台、工厂生产管理系统和智慧施工现场平台的联动,对每个MiC模块进行编码,并附加身份“ID”。 管理人员可以用手机扫码实时查看生产进度。
施工阶段,通过中建国际集团自主研发的C-Smart智能施工现场平台,可对现场运输、施工进度、吊装程序等进行跟踪、整合、分析,确保高效、高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
项目完成后,将建立项目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核、归档的管理系统,为后期项目运维服务提供重组数据支撑。
项目通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运输、施工、运维的无障碍协同,实现跨时空的沟通,从而实现管理效率的显着提升和优化施工过程。
项目数字化工厂系统
龙华张坑井地块项目采用装配式组合施工方式建设,90%以上的建筑构件在工厂内完成。 施工现场只需完成地基处理、结构框架施工、机组吊装、管道连接等少量工序。 工厂与工地同时开工,使原本需要3-4年才能完成的100米高住宅建设工程智能建筑,一年内即可完成,比传统施工工期缩短60%以上模式。
中建海龙科技自动化生产厂
同时,中建海龙科技的MiC建造技术突破了混凝土模块技术楼板的使用瓶颈。 现浇混凝土剪力墙、连梁及混凝土装配技术等的应用,使项目建筑在抗震、隔音、防火、防潮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
每个拼装单元的地板均采用多层隔音材料,与传统现浇地板相比,可有效降低噪音3至5分贝。 建筑外墙由轻质隔墙、薄混凝土外壳+保温板剪力墙组成,与普通混凝土材料外墙相比,能有效提高房间的保温性能。
龙华张坑井地块项目采用MiC建造技术、BIM信息模型技术、C-Smart智慧工地平台,从工程设计、建材加工、施工、运营维护等不同环节寻找减排机会,因为大部分项目流程全部在工厂完成,各工序实现信息交换,建筑材料使用更精准,建筑设计方案更优,施工管理更精细,使项目减少75%以上施工与传统施工模式相比,废弃物减少25%以上。 减少材料浪费,单位面积能耗比国家建筑能耗基准降低25%以上。
同时,项目成立了建筑垃圾回收专家项目组,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垃圾进行处理智能建筑,获取再生骨料和环保材料,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排放。 经过专业检测,该项目通过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与传统建筑相比,在废弃物、材料损耗、碳排放、能耗、水耗、污水、粉尘等8项指标上取得了显着改善,有利于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对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示范作用。 (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
自今年6月“数字智慧行宣”系统第一期应用场景发布以来,全市宣传文化体制数字化改革不断推进,一批特色应用场景也不断涌现。丰富和扩展了。 8月6日,我市召开宣传文化体制数字化改革推进会,深入学习数字智能杭州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阶段性要求,重点研究如何推进数字化智能杭州建设全方位、系统化、智能化重塑宣传文化领域。 交流研讨会。
宣传文化体系
数字化转型取得了哪些进展?
数字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理念和方法推动重大改革的生动实践。
“数字智慧航选”系统是全市宣传文化体制数字化改革的“主引擎”。 简而言之,该系统通过数字赋能,有效提升城市文化治理和服务能力。
在城市文化治理方面,通过打破数据壁垒、促进互通,推动城市宣传文化领域生产方式、服务机制、管理体系、治理模式的全方位、系统化、智能化重塑。 例如,第一阶段的应用场景,联动市委宣传部、市公园文化局、市文广旅游局等17个市级部门,整合了2700多个场馆数据,例如: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近期活动信息380余条、数字文化资源600余条,在查找资源的同时,优质文化的供给和资源的利用更有针对性。
在城市文化服务方面,系统体验更加明显,面向群众和企业的各类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有助于实现“15分钟文化圈在你身边”和“15分钟文明实践圈”。 目前已经发布或正在建设的有我身边的文化圈、小传道人、杭州资讯、影视剧场,回忆最多的是杭州、国际传播、杭州日历、文创e点、云展览、非遗记忆、人才团队、云剧场、区县特殊区域等13个不同领域的小应用场景。 市委宣传部数字化改革专题班负责人表示,“数字智慧行宣”体系将围绕“引领、智慧、温暖”三个关键词,推动改革深入开展。各类相关场景的开发和整体优化。 不断迭代升级赋能治理。
下一步重点
狠抓特色场景建设,拓展面积、提质增效
数字化改革的本质是改革,根本要求是制度重塑。
“数字智慧行宣”及各区、县(市)特色场景,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思维,使统筹宣传体系工作逐步从纸质到软件、从管理到运营、从宣传到运营。经验,就是推动宣传文化工作体制重塑。
目前,各地的应用场景也相继投入运营,并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例如,在上城区“邻里e家”社区邻里文化应用场景中,探索部门、物业、商业企业等单位跨部门协作,通过数字化改革推动基层文化治理。 拱墅区“阳光青年”志愿服务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实现公益资源高效整合、供需精准,打造15分钟青年志愿服务圈。 西湖区“文明大脑”综合数字平台,通过打造“一码、一图、一中心、一座舱”,实现了全区文明实践的一场游戏。 滨江区“科技品味1.0”应用场景搭建企业文化云平台,实现资源互联; 萧山区“三个导向”构建文明城市数字智能体系,助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富阳区以“富春风尚会”场景应用推动“最美集体照”全周期数字化管理。 建德市“智慧乡村美丽账本”应用场景数字会议系统,依托“乡村钉”为主平台数字会议系统,打造乡村道德治理典范。
下一步,每个应用场景如何在使用中提高,在完善中提高,发挥出最好的作用? 会议要求,突出制度重塑,加快形成“纵向到下、横向到边缘”的三级矩阵和“可量化、可评价”的闭环管理模式,让群众在享受优质产品的同时努力落实精准政策。 公共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 要加强内容重构,围绕“供给智慧高效、丰富多彩内容”,深化“千人千面”“万企万企”功能研发,汇聚财富理论讲座、文化文艺、文化产业服务等优质供给,实现服务功能一键直达、精准推送、智能匹配。 要坚持管理重组,探索打通城市地区两级服务渠道,坚持“整合”优质资源和服务,用数字化手段推动“物”、“体验”向“物”转变。系统”和“智慧治理”。 同时,要把握好短期突破与长远规划、政府看好有效市场、信息共享与数据安全的关系,狠抓特色场景建设拓展,提升质量和效率。
会议强调,要立足新阶段锚定新目标,用新动能把握新机遇,树立新标杆,打造新高度,进一步明确重大需求、多场景、重大“三清单”在宣传文化工作发展新阶段的改革中,依托全省一体化智能公共数据平台,加快宣传文化系统数据仓库和专题数据库建设,促进宣传文化工作高频数据回流。宣传文化战线,用优质数据供给助力业务高质量发展,力争在各省市数字化改革“赛道”上成为标杆和示范。 (摘自本网编辑朱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