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91-87879191

新闻资讯
产品中心
楼宇自控 智能照明 智能建筑管理 智能传感 智慧物联 智能组态 阀门自控 智慧监管
经典案例
楼宇 工厂 酒店 文博 枢纽 行业
关于我们

康沃思以数字、 物联、 数据、 AI为基础,以自主研发的DDC产品和自主领先的物联网框架,聚焦智能建筑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

0791-87879191

丁烈云院士:智能建造将为建筑行业带来变革

时间:2023-07-19

人民网北京9月9日电(吴晓勤)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于9月4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 服贸会是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域综合性展会,是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今年,建筑服务主题首次亮相服贸会,展示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设的深度融合,以及赋能传统建筑的行业新趋势。

什么是智能建造? 智能建造将为我国建筑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近日,人民网房地产频道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

丁烈云认为,智能建造是智能技术与先进建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一种新的建造模式。 未来,建筑行业将向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智能技术的运用将为建筑行业带来一系列变革——产品形态数字化、经营理念服务化、市场形态平台化、施工方式工业化和产业治理现代化。

以下为采访全文:

人民网地产:目前我国智慧建设处于什么阶段?

智能建筑是什么_智能建筑_智能建筑专业就业前景

丁烈云:要实现智慧建造,首先要数字化建造。 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础。 智能建设首先要有数字化建设。 在数字化方面,我们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的发展势头非常好。 现在人工智能的算法都是通过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必须有数据,所以数据的积累非常重要。 建设智慧城市或者智慧工厂,首先要数字化,实现数字城市智能建筑,然后通过物联网,让各种建设要素无所不在地感知,通过无所不在的感知,获得大量的数据。

在建筑行业,人工智能需要感知什么? 即感知生产要素: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 “人”是人,“机”是施工机械,“料”是材料,“方法”是施工方法,“环境”是周围环境。 甚至“产品”,最终的建筑产品。 人工智能需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无处不在的感知,获取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优化,从而能够指导施工。

人民网地产:智能建造如何应用在工程建设中?

丁烈云: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中应用广泛,比如数字化建筑设计。 建筑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 工业产品先设计,设计后再进行仿真。 仿真后形成工业数字样机,在批量生产前进行修改和调整。 建筑往往只有一次机会,因此有些建筑产品留下了很大的遗憾空间。 现在,通过数字化设计技术,可以在设计阶段发现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数字模型找出不合理、错误的设计并不断优化。 这样,建设工程就少有遗憾,甚至无悔。

人民网地产:目前,智慧建造的实现存在哪些技术问题?

丁烈云:在工程软件技术方面,要“补短板”。 数字建模中通常使用的BIM模型通常使用一些国外软件。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与国外软件相比还存在差距,处于“卡壳”状态。 在数字建模技术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图形引擎。 现在国家也非常重视。 比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现在也有了图形引擎。 国家要重视工程软件的研发,给予支持,并将这些工程软件推向市场,营造良好的软件生态。 此外,必须尊重开发商的知识产权。

智能建筑专业就业前景_智能建筑是什么_智能建筑

在工程物联网技术方面,我们必须“强化自身优势”。 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我国的建筑工地众多,这意味着有丰富的工程大数据,这是我们发展工程物联网技术的最大优势。 通过大数据基础,将物联网技术移植到施工现场,提高工程效率,助力工程技术发展,推动工程机械升级换代,提高智能化水平。

人民网地产:近年来,绿色发展和智能建造这两个术语在建筑行业被频繁使用。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丁烈云:智能建造的目的是交付绿色工程产品,绿色建造的实现过程需要智能化、数字化建造技术的支持。 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实现方式也是一样的。 智能建设有三个具体目标。 一是基于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让用户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效的工作环境; 三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智慧的本质应该与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用户需求体验相兼容智能建筑,使绿色与智能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智慧建造服务绿色产品。 智能建筑旨在提高建筑产品的功能和品质,而绿色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阿姆斯特丹有一座边缘建筑,里面装有28000个传感器,建筑上覆盖着太阳能电池板。 产生的电力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接入大能源网络供其他建筑物使用。 通过28000个传感器调节室内温度,让人舒适的同时又节能。

人民网地产:在智能建造的助力下,建筑产品的未来是什么?

丁烈云:未来的建筑产品可能会成为智能空间,具有移动终端等强大的功能。 在工程设计方面,有一些智能设计是手工无法绘制的。 例如,北京大兴机场,顶面形状非常复杂。 这个曲面有其内在的逻辑,但这个逻辑并不是欧几里得的平面几何逻辑,而是属于黎曼几何。 黎曼几何逻辑的曲率大于0。因此,人们无法绘制它,只能用计算机生成它。 这就是数字化设计,也可以称为智能设计。 在工程建设方面,未来像汽车一样建造房子真的成为可能。

当前,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逐步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智能装备制造加速抢占行业新风口

阅读提示

智能制造装备可以实现自动化、少人化、无人化生产,有效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智能中控系统,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如果不想出去取快递怎么办? 一款“重庆智造”“小李到家”机器人就能解决这样的生活痛点。 每个机器人的背景地图都记录在建筑物中。 依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将“认路”到门口。 该项目计划3年内在市中心落地2000个点,投放机器人1万台,服务500万用户,助推重庆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近3万亿元,市场满意率超过50%。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产学研合作生态加快构建,涌现出一批转型领军者,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格局。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初步建立。 天眼查数据还显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257万家,2022年将新增注册企业73万家,增速达41.56%。 其中,智能制造装备企业近6000家。

智能装备“黑科技”风起云涌

位于铜梁区的路克重庆智能安防装备产业园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智能门锁产业基地,也是全国首家数字化智能锁智能工厂,日产智能锁超万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指纹门锁刚刚开始推向国外,基本没有带视频的门锁。 在国内,除了指纹门锁、3D人脸识别门锁之外,路克作为行业领先企业,已经在主推智能掌静脉锁。 手掌静脉技术可能是2023年智能门锁的最大亮点,这是一项领先于时代的生物识别技术。

“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指纹会变浅,孩子的指纹也会随着长大而发生变化。手掌静脉可以很好地解决指纹识别的痛点。人长大后,手掌静脉不会发生变化。”很多。” 科科科技创始人兼CEO鹿陈斌表示,作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新兴力量,公司坚持打通从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生产到销售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 尽管投入巨大,但路克科技坚持做“困难而正确”的事情。

无独有偶,记者7月2日在三一重工重庆工厂看到,有近800台工业机器人、300多台智能物流AGV。 依托MOM系统、中控系统、数字孪生、设备互联、三显四表等数字化模块,17.3分钟一台大型挖掘机下线,真正实现“一张钢板走”进去,一台挖掘机出来了”。

“而这只是重庆这个西部智能制造重镇的一个缩影!”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兰庆华表示,通过“芯屏器件、核网”全产业链建设,这座城市打造出了芯片。 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原材料配套全产业链,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显示模组-显示终端产业链群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智能制造“整机+配套”和“生产+检测+供应链服务”工业体系,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

水下机器人S1是深圳市吉盈科技有限公司在水下智能设备领域打造的“利器”。 普通人拿着这款科技感、设计感极强的智能设备,也能成为“飞鱼”。 作为全球首款“零门槛”涉水智能设备,S1一经推出就受到欧美市场的广泛追捧。

“在12公斤推力的作用下,用户可以像巨龙一样自由游动。每秒2米的速度、50米的最大潜水深度、60分钟的续航时间,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 极影科技CEO邱海洪表示,该公司研发的全球首款配备机械臂和4K摄像头的消费级水下机器人T1,可下潜至150米深度。 已广泛应用于应急消防、水下搜救、水下检修、水产养殖观察、水下科学研究、潜水娱乐等领域。

智能硬件引资本关注

近日,位于重庆渝北区的蓝岸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吸引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一家是英特尔,另一家是伟创力。

“公司正在全力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园,总投资不少于5.5亿元。主要生产4G智能终端产品、亚马逊人工智能产品、智能教育平板电脑等智能产品,可实现产值超过20亿元。” 重庆蓝岸通讯创始人何涛表示,英特尔对蓝岸通讯的研发能力很感兴趣,英特尔在蓝岸通讯落户渝北后半年内就完成了对蓝岸通讯的投资。 随后,伟创力还投资了Blue Bank 。 因为伟创力是一家世界性工厂,他们想要向全球产业链上游移动,而蓝岸通讯正好满足了伟创力的发展需求。

随着国民消费升级,我国高科技智能硬件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智能硬件产业近年来不断优化升级,逐渐发展成为最活跃的产业之一,吸引了创投市场的大量关注。

近日,国产高端智能设备开发商猎奇智能获得数千万元融资,亿达资本、聚诚资本等机构参与。 在技​​术迭代和政策刺激的影响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新市场和存量替代空间广阔。 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智能装备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1283起,融资金额超2000亿元。 仅2022年,就有45家公司进行A轮融资,71家公司进行战略融资,其次是种子轮/天使轮21家公司,B轮12家公司,还有10家私募。 今年以来,截至6月,已发生相关融资事件80余起,融资金额近29亿元。

全面助力“中国智造”腾飞

为迎接“工业4.0时代”的到来,6月30日,珠海智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2000万股股票智能中控系统,发行价格为31.59元/股。 作为领先的制造企业,智迪科技自主研发的自动化键盘生产线和模具智能制造系统,实现了从模具注塑到键帽贴合的自动化成型,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

手机、电视等终端产品智能化后,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与个人穿戴、交通、医疗健康、制造等领域融合融合,催生了智能硬件的蓬勃发展产业,驱动模式创新和效率提升。 当前,我国智能装备产业正处于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关口。 要抓住机遇,加快解决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弱、高端供给不足等问题,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要继续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加大对高精度减速机、伺服电机、高性能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研发支持,尽快弥补产业链短板”。 国机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郝玉成表示,要组织产学研用等优势资源,共同开展智能装备研发和工程应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深化生产与应用协同,通过推动研发支撑产品持续迭代优化。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和智能制造的不断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机械的可靠性关系到产品质量和系统寿命。 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领域,生产线上任何一台机器的故障都会导致整条生产线的停工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试错成本极高。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 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制造研究室副主任臧继元认为,要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打造一批融合新制造的优质系统解决方案。技术。 培育壮大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物流装备等新兴产业,形成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支撑。 (工人日报记者 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