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91-87879191

新闻资讯
产品中心
楼宇自控 智能照明 智能建筑管理 智能传感 智慧物联 智能组态 阀门自控 智慧监管
经典案例
楼宇 工厂 酒店 文博 枢纽 行业
关于我们

康沃思以数字、 物联、 数据、 AI为基础,以自主研发的DDC产品和自主领先的物联网框架,聚焦智能建筑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

0791-87879191

杭州:智慧升级打造“城一停车场”

时间:2023-07-22

针对市民停车“空间紧张”“停车难”“周转慢”“乱”等问题,浙江省杭州市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通数据,打破壁垒。 全市75%以上停车位已接入城市大脑停车系统。 3700多个停车场(点)、83万个停车位已开通“离场付费”。 “城市一个停车场”已初具规模。

随着数据的不断完善和管理的更加精细化,智慧停车正在为杭州市民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建设更加智慧、更加智慧的城市已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创建“一体化”静态流量

自动识别进出,先提杆放手,再自动付费。 在杭州,几乎每个停车场的出入口都醒目地贴着“先走后付费”的字样。 这背后,数十亿条数据在网络中共同流动。

2019年起,杭州在停车场推出“先走后付费”功能。 停车系统自动识别车牌、计费、一次绑定,全市通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杭州已有150万个泊位信息接入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占全市约200万个泊位的75%以上。 几乎所有对外开放的付费停车场(点)均开通了“先走后付费”功能,注册用户超过330万,累计提供服务1.5亿次。

杭州市轨道交通运营与公用事业保障中心社会停车保障科科长金剑峰表示,如果按每项服务节省的30秒计算,“先走后付费”为市民节省了超过125万小时的发车等待时间。 同时,车辆出发速度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更多的停车资源,让有停车需求的市民更方便地找到停车位。

此外,针对医院、学校、景区等重点区域的综合交通问题,城市大脑停车系统汇总系统计算出的繁忙、闲置停车位等信息,然后与当地政府协同共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是浙江省三所综合性医院之一。 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的医院每天接待患者约8000人次,医院周边道路停车需求持续增加。

记者注意到,距医院一处路口设有多个实时停车标志。 医院里有没有停车位,附近还有哪个停车场,一目了然。 司机不再需要绕圈寻找停车位。 数据显示,通过增加公共泊位、智能停车引导等综合措施,浙大二院热点区域平日高峰延误指数由1.51下降至1.32,降幅达12.6%; 停车状况明显改善,泊位指数由治理前的2.56提高到4.46,增长74.2%。

停车智能收费管理系统_停车智能系统_智能停车

在人口密集的住宅区,寻找停车位不再是“盲盒”。 家住杭州市滨江区东新社区的陈家峰说智能停车,以前他下班回家也面临着“抢车位”的无奈。 得益于社区推出的“邻里停车”管理运营平台,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预约社区附近的共享停车位,实现错峰停车。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借助“邻里停车”,东新社区在平地上“挖”出了1549个共享停车位。 “依靠数字化改革,我们可以精准匹配园区和社区的停车资源。” 东新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戴必峰说。

此外,为充分利用现有停车资源,今年以来,杭州城管局积极推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泊位共享开放,并与市属国企华数集团合作,基于“邻里停车”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了统一的市级泊位共享平台。

智能化助力精细化管理

杭州市通过早年的实践发现,除了挖掘停车资源、增建停车场外,如果不能真正“对症下药”,“停车难”问题将难以得到高效、长久的解决。

“‘停车难’是动态的,不同地区‘停车难’的成因不同,解决办法也不同。” 杭州市轨道交通运营与公用事业保障中心副主任叶文文表示,“停车难”反映的是城市管理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问题。

依托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城市管理部门正在进一步寻找“停车难”的真正原因和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

在杭州城管局指挥中心,一块蓝色大屏幕上,城市大脑停车系统记录着普查泊位、通行泊位、当前占用泊位等实时数据。

屏幕上的杭州地图划分为近9000个停车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 红、黄、绿热力图实时动态显示停车难易程度。 红色代表饱和,黄色代表拥挤,绿色代表空置。

停车智能收费管理系统_智能停车_停车智能系统

“可以看出,这些网格划分的并不均匀,有的面积大,有的面积小。” 叶文文表示,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建设过程中,首先收集了杭州市各类停车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停车数据的动态和静态信息。

今年,在解决杭州市钱塘区云帆小学周边停车问题时,钱塘区相关部门利用该校地下停车场的217个停车位作为家长上下车的停车位,并将原本停放在道路上的车辆引导至地下停车场。 同时,为家长提供每天2小时停车优惠。 通过学校门口设置的智能停车引导牌,家长可以实时获取停车场的车位信息,有效缓解早晚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

数字思维推动改革深化

在数字化手段和大数据的支撑下,杭州多个管理部门针对“停车难”的“系统性问题”建立了“系统思维”,形成了顶层架构,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标准,改变了“停车难”治理中“盲人摸象”的困境。

为了连接停车场的“数据岛”,开发通用接口,统一接入标准; 以便综合分析发改、交警、物价、城管等各部门的停车信息,打破职能部门共享的“信息壁垒”;

以解决“停车难”为导向,数字化思维、理念、技术、工具正在驱动杭州深化改革。

今年,杭州城市大脑升级至2.0版本。 在智慧停车场景中,基于全市停车场、泊位动态在线数据,将进一步支持私公泊位共享、车位导航、预约、反向寻车等功能。

杭州相关部门正在通过技术升级和规范管理智能停车,探索更多“安全无感”的停车管理服务。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首批高杆视频系统创新信息采集技术已在10多个路段850多个泊位投入使用。 通过视频图像自动识别停车时间点并计费。 停车费完全电子化。 订单在车辆离开现场后实时生成,支付清晰透明。 借助视频巡查车,采用厘米级定位系统与车牌识别系统相结合,对路边停车位进行移动巡查拍照、图像分析识别,准确获取车辆的泊位号和车牌号。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慧停车”的升级除了技术和管理之外,还需要制度创新。 例如,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和释放专用停车位的闲置时间? 相关职能部门能否对停车场区域进行管理和执法? 拖欠道路停车费问题能否与个人信用挂钩? “能停、停得好、停得快”目标的实现,仍需要法治手段进一步保障。

大湾新闻讯 “有车就不敢开车”、“开车容易停车难”是很多城市治理工作的难点和痛点。 面对这个直接关系百姓生活的问题智能停车,蚌埠市以智能化的方式实施了新的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蚌埠市已完成智慧停车运营平台系统建设,对11826个路内泊位进行智能化改造,开发了“蚌埠停车”微信公众号、APP、支付宝小程序等三套应用软件,开通了停车引导、欠费查询、缴费、投诉受理等停车服务功能。

昨天下午,大湾新闻记者来到蚌埠城投智慧停车管理有限公司,在停车公司杨志祥部长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资料室。 这是整个公司的核心。 几台巨大的机器每天处理数千条信息。 为了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这里采用了恒温空调和防静电地板。 在后台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后台操作界面。 智慧大屏上,“今日停车场数量”、“泊位占用率”、“泊位周转数”、“空置泊位数”等数据一目了然。

据城投智慧停车公司路内停车运营管理项目客服总监赵文介绍,每个停车位在地面都有唯一的识别号。 停车位内地面安装有地磁传感器。 当车辆进入时,传感器会立即向停车服务员的设备发送消息。 “大数据和智能系统的加持智能停车,大大提高了停车位的利用率。”

蚌埠市城管局二级调研员徐文波介绍,目前,蚌埠市已形成以市城投公司为载体、利用智能停车管理平台的城市停车信息管理“一张网”模式。 “一《规》、一公司、一平台、一网络”,构建地方停车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架构。

李娜 大湾新闻记者 李勇

编辑陶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