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91-87879191

新闻资讯
产品中心
楼宇自控 智能照明 智能建筑管理 智能传感 智慧物联 智能组态 阀门自控 智慧监管
经典案例
楼宇 工厂 酒店 文博 枢纽 行业
关于我们

康沃思以数字、 物联、 数据、 AI为基础,以自主研发的DDC产品和自主领先的物联网框架,聚焦智能建筑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

0791-87879191

迎接智能化下半场 上汽高管专访

时间:2023-07-24

【EV愿景报道】上汽汽车举办新一期上汽智慧咖啡馆。 本次活动中,上汽集团副总裁祖思杰、上汽公关总经理关益忠、零束科技CEO李军、上汽创新研发副总裁陆勇等出席活动,并介绍了上汽集团最新动态。

本次活动中,上汽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勇介绍了固态电池、800V碳化硅电轴以及车辆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VMC)技术; 上汽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零束科技CEO李军讲解零束全栈3.0解决方案。

关于固态电池

首先,在固态电池方面,上汽创新研究院与清陶能源联合研发固液混合电池,计划搭载于智机汽车新车型,并于2024年下半年量产。通过超快充电、高比能量、高安全性的设计,固液混合电池将为用户带来快充时间、续航、安全等方面的极致体验。

基于以上创新,固液混合电池在快充性能方面可以实现2C的超快充电速率,从最低SOC充电到80%SOC仅需24分钟; 在能量密度方面,可以实现30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比传统液体电池高30%。

另外,随着能量的增加,电池的安全性不断下降,但固液混合电池在高能量密度的前提下仍然安全,可以通过最严格的单电芯针刺测试,整包水平可以达到L0级,即单体电池热失控后,整包不会着火、不会爆炸。

800V碳化硅电轴

活动现场智能化系统,上汽高层还讲解了800V碳化硅电轴的技术发展。

据悉,800V碳化硅电轴配备先进的碳纤维转子电机,电轴性能可提升10%。

配备定转子双油冷、直瀑布式油冷技术、匹配热/温度智能管控技术、陶瓷轴承和四行星差速器、耐高压、耐高温、低损耗的SiC模块,为用户提供更多驾驶乐趣。 该技术计划于2023年下半年应用于智机新量产车型。

关于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平台

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平台是国内首个以“全局线控智能执行”为载体的运动控制平台,集成了线控转向、后轮转向、四轮干式嵌入式制动、四轮驱动电机、电控悬架等先进技术。 它可以将用户对车辆多个系统的复杂驾驶控制转化为VMC系统带来的智能便捷驾驶,降低了对驾驶员控制技能的要求,让驾驶员轻松应对各种复杂路况智能化系统,带来更安全、更舒适的体验。

车辆的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VMC)技术率先实现新突破,使车辆在不同驾驶模式和各种路况下始终保持车身稳定性,带来极致的安全体验和极致的舒适体验。 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将制动、驱动、转向、悬架控制等功能全面融合,实现对车身6个自由度的集中控制。 VMC技术也将率先搭载于智际车型,计划于2024年量产。

关于零光束全栈3.0

活动现场,对零束全栈3.0解决方案进行了解读。

据了解,此次面向2025的上汽零束全栈3.0解决方案采用“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策略,融合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计算、智能连接四大领域。 零捆绑全栈3.0将域控制器数量减半,数据带宽提升5倍,线束长度减少30%,OTA速度提升70%; 物联网生态将深度融合。 让车辆具备超强的自学习、自进化、自成长能力,实现持续的智能场景体验。

此外,零光束银河™全栈3.0解决方案将采用智能汽车操作系统ZOS、智能驾驶计算平台ZPD、智能座舱计算平台ZCM、座舱驾驶融合计算平台ZXD四大产品线,采取分步策略,分阶段实现跨代解决方案量产。 零光束全栈3.0将率先搭载于上汽高端纯电动智能品牌智极车型上,计划于2025年量产。

关于上汽集团和奥迪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活动上,上汽高层还对近期与奥迪的合作进行了回应。

祖思杰表示,奥迪是整个上汽集团的深度合作伙伴,上汽将与奥迪形成多种形式的合作,其中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 管毅中还表示,奥迪和上汽确实会加快电动汽车的研发与合作。 目前已达成共识,但具体信息的发布还需要一段时间。

此外,奥迪还与上汽集团旗下开发智能系统和域控制器的零束科技合作,成为其客户之一。 未来奥迪可能会搭载零光束技术开发的车机系统和域控制器。

对此,零束科技CEO李军回应道:软件数据规模化是趋势,不仅服务上汽,也助力整个行业。

据悉,上汽集团与奥迪的渊源由来已久。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上汽集团与奥迪母公司大众集团合资成立了上汽大众汽车公司,推出了桑塔纳、帕萨特、朗逸、途观等多款畅销车型。 2021年,上汽奥迪品牌正式亮相,上汽与奥迪的合作正式拉开帷幕。

面对席卷而来的新能源浪潮,奥迪品牌向电动化转型进展缓慢,并被竞争对手拉开距离,尚未拥有自己专属的纯电动汽车平台。 数据显示,2022年奥迪纯电动汽车全球销量为11.82万辆,同比增长约44%,其中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仅增长9.8%。

写在最后:

通过与上汽高层的接触可以看出,面对新能源行业快速变革的今天,上汽凭借自身扎实、前瞻的技术支撑,通过在产业端的精准布局,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车企的领先标杆之一。 未来能否在内向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引起轰动,我拭目以待。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建筑行业正在迎来变革。 智能建造已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方向,新的建筑业态不断涌现和发展。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多方采访调查了解到,在建筑工程领域,从前期规划设计到项目管控,再到项目施工、装备制造等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

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在中国建筑总部展厅,《证券日报》记者看到了中国建筑独特的建筑建筑“黑科技”模型——“空中建筑机”。 工作人员介绍,该集成平台属于高层建筑智能施工设备,是一个高空立体施工工厂。 在这座可攀爬的移动工厂里,建设者可以同时推进钢筋绑扎、模板装拆、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等结构和立面装饰的全部工序,形成全天候的工厂作业环境,显着提高了高层住宅建筑工地的工业化施工水平。

建筑机械安全高效运行的背后,离不开一整套的智能控制系统。 控制中心设有一体化操作平台和显示屏,对施工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数据来自于建筑机械不同位置设置的数十个监测点。 例如,为了保证千吨级钢平台的稳定性,需要对支撑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各支撑点的应力、支撑系统的垂直度、钢平台的水平度等。 通过传感器,这些运行数据将实时反馈到控制中心。

这只是中国建筑在智能建造方面的一个缩影。 据记者了解,中国建筑全面推进BIM技术在项目中的深度应用,依托EPC试点项目开展基于BIM的正向设计,实现了设计和施工阶段模型数据的互联互通。 公司还建设了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使项目管理在安全、质量、材料、设备、计划、合同履行、环境、技术、劳动力等业务管理方面实现线上化、可视化,实现对线下业务的替代。

在核心技术研究方面,中国电建围绕数字化建设开发了“BIM仿真系统”,实现了源代码级别的自主研发,突破了国外软件在基础模型、标准耦合、实时渲染等性能上的不足智能控制,打破了国外垄断,提供了国有替代解决方案。 首次试验场景和市场。

中国电建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已形成贯穿“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数字化建设”体系。 管理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已应用于云阳抽水蓄能、羊房沟水电站、青海共和光热发电等300多个项目。

中国铁建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国铁建以实现专业化、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四个支撑”为目标,大力推进智慧工地试点建设。 目前,全系统528个项目已不同程度开展智慧工地建设。 其中包括自主研发、可控的“156项目管理数字化智能建设平台”、“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拉动式生产建设协同服务平台”。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智能建造的未来正在走向无人化,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让“无人之地”成为可能。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建筑开展了数字化设计、建筑构件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建造及辅助监控、工程机械安全监控、智能建筑检测等科研工作。 公司从施工需求出发,开展少人、无人施工技术研究,积极推动建筑行业智能化产业升级,开发制造、施工、运维等多种施工机器人,并实现工程化应用,有力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

在作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建筑自主研发了疏浚机器人、深部隧道机器人、测量机器人、布料机器人、运输机器人等系列机器人装备,已应用于房建、基础设施等不同类型的项目中,有效提升了现场智能化施工水平。

“推动智能感知、5G、北斗等技术应用,加载施工模型,采集质量、进度、材料、设备、安全等数据,加强施工现场自动化,实现施工施工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在智能施工领域的目标。” 中国电建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在施工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准确测量人员活动轨迹,识别安全风险; 同时还可以识别各种物料、精准管理物料流转等,推动项目优质精益绩效、创造效益。 先进可靠技术的应用,可以全面提高工程绩效的监管,提高各类施工机具的性能和效率,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实现工程项目业务流程与各类现场监测源数据流的有效结合和深度配合,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助力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传统建筑模式给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智能建造成为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

据中国建筑介绍,研发的混凝土智能生产线和云管理平台,合理配置物料管理路径,有效减少物料损耗; 以中海集团MIC建筑体系为代表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不断成熟,建筑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采用构件化的生产方式和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施工现场的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施工。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学什么_智能控制专业是干什么的_智能控制

装配式建筑被认为是绿色环保的建造方式之一,而装配式制造+人工智能是推动建筑工业化的趋势。 中国铁建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中国铁建智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自主研发的装配式住宅智能生产线,开创了关键生产工序智能控制新模式,填补了行业空白; 自主研发的轨枕智能生产系统,显着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据介绍,中铁十四局集团持续加大智能装备研发力度和投入,已投产铁路重载支座自动化生产线、轨道接头施工全球最大直径管片自动化生产线、高智能装配式单元CRTSⅢ轨道板生产线、装配式房屋智能生产线。

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智能建造将提升我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建筑”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智能建设整体正处于全面发展和完善阶段。 许多企业在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面临不少挑战。

有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智能建造的研究多基于具体应用点,在智能建造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尚未形成整体系统的认识,与智能建造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智能建筑项目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长期性任务智能控制,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受政策、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涉及多个行业和建设主体,面临的挑战比较大,还需要充分赋能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体系、组织方式。” 那人说道。

中国铁建相关人士也表示,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智能建造水平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仍面临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标准规范、数据共享与安全、资金投入与营销等一系列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智能建造可持续发展。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