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91-87879191

新闻资讯
产品中心
楼宇自控 智能照明 智能建筑管理 智能传感 智慧物联 智能组态 阀门自控 智慧监管
经典案例
楼宇 工厂 酒店 文博 枢纽 行业
关于我们

康沃思以数字、 物联、 数据、 AI为基础,以自主研发的DDC产品和自主领先的物联网框架,聚焦智能建筑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

0791-87879191

东莞供电局创新电能服务模式,实现“一站式、一站式”电力设备维护服务

时间:2023-09-11

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所属子公司广东聚润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润达集团”)推出全新客户维护运营模式,为用户提供日常运营服务高、低压电气设备的管理、维护。 提供故障维修、维护等服务,以实际行动为客户创造价值,打通能源产业链的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能源领域同时转型升级。公司采取的一系列创新举措,都是顺应时代潮流,服务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东莞‘放管服’改革,打造湾区一流平台。” 为营商环境做出积极贡献。”日前电能管理系统,巨润达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冠能公司运维人员对东莞理工学院光伏项目进行例行巡检。 (尹晓敏 摄)

根据需要更改:

政企协作提升运维效率

观念一旦改变,世界就变得更广阔了。 针对电力客户缺乏专业运维人员、设备存在安全隐患、能效低等问题,巨润达集团推出综合能源电商平台客户设备维修服务(以下简称“客户设备维修服务”)电力施工过程中的设备”)。 《维修服务》),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实现各方共赢。

2017年,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成立聚润达集团,下辖公司共16家。 业务范围涵盖工程建设、科技及高端装备制造、综合能源、信息通信、综合服务等五大板块。 服务于能源行业提供链条等方面的服务。

2020年1月,集团子公司东莞昌辉电气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辉公司”)与东莞市沙田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成为设备维修战略合作伙伴,为东莞市沙田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提供设备维修服务。 67户。 覆盖整个沙田镇。

昌辉公司运维人员对客户的电气设备进行例行检查。 (方妙琴 摄)

创新与发展:

首创“售电+共享电量+代理维护+电费优化服务”商业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设备维修服务体验,巨润达集团创新了促销模式。 集团子公司东莞冠能绿色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能公司”)根据客户全年能耗数据进行分析制定。 个性化套餐,推出“售电+共享+维修+电费优化服务”联合推广计划。

“这可以为客户精准制定节能增效方案,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客户科学高效用电,节省电费。” 冠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售电+代维”服务推出以来,冠能公司主动牵头,联合集团旗下电力建设公司,为企业用电设备提供预防性检测工作或代维工作,从而达到企业的目标。 电费减免,为企业实现“一站式、一站式”电力设备维护服务。

2020年1月至10月底,冠能公司通过“售电+共享”和“维保+电费优化服务”业务模式的推广实施,与公司合作提供维保+电费优化服务。 共有103家售电客户签订了优惠办法,覆盖25个乡镇街道。 合同电量12.5亿千瓦时。 预计将为签约客户共节省电费约4800万元。 代修业务推广方面,新签代修合同20份,代修合同变压器容量11.25万千伏安。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运维服务电能管理系统,还能节省电费成本、增加利润,有效提高运维效率,保证供电可靠性。

服务走向标准化、集约化:

持续助力东莞深化“放管服”改革

据悉,巨润达集团针对客户的设备维护功能模块,可以帮助企业规避安全风险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聚润达集团还设立了网格经理,确保多渠道客户需求得到及时响应。 同时,联动东莞市消防安全委员会,积极参与全市企业用电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没想到我们填写的故障和设备设备现在不到24小时就能完成,还有专门的经理实时跟踪项目进展,真是贴心。” 享受“及时响应”的顾客谢先生微笑着对客服人员说道。

在为客户设备维护服务过程中,冠能公司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专属的“一揽子”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通过综合能源业务的整合,企业可以节省更多的电费成本。 。

“与冠能公司签约后,我们通过能源管理模式开展了光伏项目、用电优化管理、测试维护等综合能源服务,我公司每年可节省电费155万元。” 来自东莞副公司用电部门的负责人张工说。

客户设备维护功能模块上线以来,实现了多方互利合作、共赢,得到了各镇街道政府部门和企业客户的高度评价。 截至2020年10月末,共有4907家客户报名试维护,同比增长38.7%。 维护能力达到250万千伏安,客户满意度达到91%。 以实际行动为客户创造价值,打通能源产业链发展。

文/黄跃 张华桥 通讯员/殷晓敏 仲文斌

摄影/记者照片及视频/无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人口激增,我们会发现,虽然城市里修建了越来越多的地下和地上交通线路,但交通拥堵等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换句话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不能仅仅依靠基础设施和传统管理方式来解决交通问题的时期。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道路交通系统迎来了新的转机——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是以智能交通为基础,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高科技IT技术,通过高科技采集交通信息,提供基于实时交通信息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时间交通数据。

未来城市交通与数字化密不可分|

在中国,智慧交通正在引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全球最大的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咨询发布的《智慧城市智能战略》报告显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市场日益繁荣,全球市场容量年增长率预计为13%未来十年。 释放出来的市场潜力,有望为企业创造巨大商机。 其中,亚太地区市场增速高于欧洲和美洲,预计将从每年最高16%增长至2023年约32%。城市建设中,智慧交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增速不容小觑。

目前,我国已有500多个城市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力图打造没有“现代城市病”的“智慧城市”。

我们以江苏省为例,看看该地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1、加大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智能交通,加速5G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2、印发《智能交通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各项任务有序实施。 重点围绕交通设施要素数字化、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G和区块链应用、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大数据应用、智慧便捷出行、智慧物流等8个专项行动计划和31个智慧交通项目已确定项目。

3.鼓励大数据创新应用。 在《江苏省交通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智能交通,政府提出了夯实大数据发展基础、深化大数据共享开放、全面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四项重点任务。大数据,加强大数据安全; 积极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一体化,推动政务大数据共享开放,促进交通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智能交通技术专业学什么_智能交通技术_智能交通

4.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新一代国家交通管制网试点,依托S342无锡段、G524常熟段、沪宁高速公路、五峰山过江通道等开展智慧高速公路建造。 布局京杭运河智慧航运、南京港、太仓港智慧港口等一批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江苏省已开始部分道路智能化升级|

不同地区智慧交通的探索进程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我国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开局,为未来智慧交通全面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支持下,智慧交通系统将实现交通服务系统化、实时化、信息交互交互化、服务广泛化。 例如:在智慧交通的数字高速公路上,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检测和可视化控制,对省际、市际高速公路、收费站、交通枢纽进行24小时监控。 还可以监测城市道路建设、交通流量、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并传输到电台、手机客户端及相关网站,提醒市民随时关注交通状况。 我们在道路交叉口看到的电子眼、车牌抓拍、信号灯检测等设备,可以更有效地引导车流,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更灵敏的监控。 司机还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实时检查自己。 违规行为。

在香港银行智慧交通综合服务中心,可以建立以北斗导航和GPS导航为核心的实时监控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空中通道和水路交通的安全性,提高出行安全航空和船舶指数。 一旦发现危险情况可以实现及时报警,区域交通安联系统将及时减少危险因素。 此外,在大数据的加持下,港航服务还可以更大程度地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协同,实现智能对接,减轻旅客换乘负担。

借助各种卫星定位系统,我们可以实时监控交通状况|

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出行时必须具备的意识。 这也是我国交通领域长期面临的严峻问题。 智能安全保障将是未来智慧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 基于多种因素,交通安全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智慧交通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分析事故原因、发展模式、管控策略,设计主动安全技术,从更多维度提供安全保障。

目前,新一代汽车已经开始融入智能化设计,包括自动驾驶、车道偏离预警、紧急制动等多项智能技术。 可以预见,这些智能技术也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截至2019年底,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的城市已有30多个。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全国机动车新注册量同比增长67.31%,创同期历史新高,我国汽车保有量达2.87亿辆。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观研天下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智慧交通相关市场规模达到815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1590亿元。年均复合2019年至2023年增长率约为18.18%。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到2023年,智能交通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300亿元。 此外,根据贝恩公司发布的数据,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是传统基础设施的6-13倍。 据测算,仅通过软件升级,大城市的交通效率即可提高15%-30%,从而带动GDP增长2.4%-4.8%。 目前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限购”、“限行”政策预计将在5-10年内取消。 据测算,基于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将能够提高交通效率15%-30%。

可以预见,大城市的人口将不断增加,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科技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白和发展空间,各行业企业纷纷入驻,为广大旅客提供更加精细化、精准化、完善化、智能化的服务在各个分支机构。 。 物理空间总是有限的。 智能交通是保持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让更多人享受到先进基础设施带来的公共服务,也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参考

[1] 李德仁,邵振峰,杨晓敏。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 地理空间信息,2011(6):5.14

[2] 蔡翠. 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J]. 公路运输技术:应用技术版,2013,9(6):4。

[3] 王少华,陆浩,黄谦,等。 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S1):4。

[4] 袁玉坤,张宇,魏坦勇,等。 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J]. 电子技术应用,2015,41(8):5。

[5]杨曦,王震。 数字经济发展形势下智能交通建设解决方案探讨[J]. 数字通信世界,20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