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研发通过工厂化预制高效建造新型结构体系,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和能源消耗,缩短工期,引领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从“湿”到“干”的转型升级……这些都是硕果累累的成果(简称“中建科技”)。作为中国建筑开展技术创新和实践的平台,中国建筑深知技术在建筑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科技为支撑的产业链变革趋势智能建筑,致力于以智能建设服务未来城市发展。
中建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成立了“住建部新型建筑工业化综合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传统建筑方式向工业化转型升级,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功开发全球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建筑智能施工平台,可提供设计、采购、制造、施工、运维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产品和服务,已应用到多个预制PC组件工厂,100多个建设项目。
他们也在努力打造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原创技术来源——他们的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专注于冷热源系统集成、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等,专注于发展前沿绿色建筑技术;其从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装配式建筑、智能维保、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智能建造研究中心,将着力攻克智能建造的原始技术。其中,自主研发的智能钢筋绑扎机器人可在装配式建筑飘窗构件生产线上实现自动定位、夹持、绑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生产效率。
未来的城市将是宜居、绿色和低碳的。中建瞄准模块化等新兴业务,布局新赛道智能建筑,拓展新空间。
以模块化业务为例,他们通过专业集成和交叉细化设计、工厂加工预制、现场按样板组装等措施,有效加快了建设进度。其中,广东汕尾汕深特别合作区建设的23个高端制造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共部署17条先进生产线。耗时15分钟,日产生产近百台。与传统的施工方式相比,模块化施工更高效、更精准。据统计,5名工人用1台汽车起重机每小时可完成5座箱式房屋的吊装; 4台汽车吊同时作业,一天可吊装200座箱式房屋,施工精度可控制在5毫米以内。 .
中建依托模块化技术,取得多项科技成果:上海闵行梅陇避难隔离点仅用2天时间完成406张床位的建设; 3天200套模块化集成房屋交付汤加;在上海闵行区颛桥方舱医院和长春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建设1500张床位;吉林高新南区3163个隔离避难所10天交付……以科技为先导,中建致力于推动生产方式智能化建设在变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