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91-87879191

新闻资讯
产品中心
楼宇自控 智能照明 智能建筑管理 智能传感 智慧物联 智能组态 阀门自控 智慧监管
经典案例
楼宇 工厂 酒店 文博 枢纽 行业
关于我们

康沃思以数字、 物联、 数据、 AI为基础,以自主研发的DDC产品和自主领先的物联网框架,聚焦智能建筑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

0791-87879191

安防行业进入智能化元年

时间:2023-03-07

安防行业进入智能化元年

2016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李会宇摄

■本报记者李慧玉

还记得电影《速度与激情7》中的“天眼”吗? 通过人脸识别和自动追踪技术,“天空之眼”可以调用地球任何地方的摄像头和音频系统(如手机),让你要搜索的人或物无处遁形。

其实,“天眼”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 如今,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能够在实战中帮助公安系统抓捕犯罪嫌疑人。 遍布社区和街道的摄像头产生的海量视频流和图像数据,也在帮助公安人员实施相应的安保措施。

记者近日从2016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获悉,随着深度学习、智能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安防系统正在事后检索从传统的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判断、实时报警甚至提前预测的方向发展。 2016年也成为了安防行业的智能化元年。

视频监控装置《最强大脑》

随着恐怖袭击和事故的不断发生,全球对安全防范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安全产业主要包括安全产品、安全工程和安全运营服务三大类。 从产品分类来看,视频监控占比最大。 近年来,视频监控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旷视科技在安博会上展示了一款“会思考”的智能摄像头。 摄像头可实现人脸检测、人脸跟踪、人脸识别一体化。 此外,柯达还展出了一款多维信息感知相机,可通过多种传感和感知技术采集经纬度、方位、旋转角度、环境数据等信息,积累更丰富的大数据信息,提供丰富的物联感知应用程序。

而在各种智能摄像头的背后,都有一个可以进行大量计算的强大大脑——芯片。 在与安博会同期举行的中国安防政府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汉提出“深度学习是视频智能领域的一场革命”的观点。 通过芯片的发展,视频监控将从模拟时代进入智能时代,进入数字时代。

智能视频监控需要卷积神经网络,而卷积神经网络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 传统芯片并未针对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优化,难以适应各种应用需求。 针对卷积神经网络的算法特点,邓忠汉团队研发出首款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内置针对卷积神经网络优化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

据介绍,在一个时钟周期内,NPU处理器可以同时完成64个长位宽MAC运算或128个短位宽MAC运算; 每个NPU处理器具有38G Ops的长位宽处理能力或76G Ops的短位宽处理能力。

“NPU具有高效的数据组织、共享和移动方式,适合神经网络数据量大的算法特点,还可以灵活配置网络结构,支持级联方式,满足复杂的计算需求。 NPU还支持CAFFE等主流软件开发框架,可以轻松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到嵌入式产品中。” 邓中涵说道。

可以说,在各种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的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谭晓准说,目前,各部门、各行业安装的摄像头数量已近2500万个,覆盖公共区域和重点部位的“天网”已初步建成。 全国公安机关也基本建立了视频图像信息资源融合、汇聚、共享、交换的基础支撑平台,联网可控摄像机数量较2015年增长近60%。

谈晓准表示,到2020年,我国安防视频监控基本实现全区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过程可控。 然而,为实现上述目标,仍需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如视频图像信息预测预警、实时监控、轨迹跟踪、快速检索等应用; 数据挖掘、人像比对、车牌识别、智能预警、射频、地理信息、北斗导航等技术的综合应用。

报警操作插上“云翼”

在安防行业中,另一个重要的市场是报警运营服务行业。 中国安全防护用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忠孝表示,当前,我国报警运营服务行业正处于转型快速发展期,报警运营服务仍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安防报警运营服务业是指安装、使用安防报警系统,检测报警情况,并在接到客户设定的报警后迅速采取措施。 是以报警技术服务为手段的特殊行业。

博览会还展出了众多高科技报警运营服务产品,智安万家新推出了“秒盾”智安智慧消防服务云平台。 平台系统集成了视频防盗火警紧急预警、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巡更定位、智能消费监管服务、智能用电安全服务等系统,吸引了众多工程公司和采购商前来咨询洽谈。

智能家居行业安防行业_智能安防系统_安防 监控 系统 智能

高新兴展示的立体防控云防御系统,可实现警情可视化、警力可视化、视频信息结构化、指挥调度立体化。 商圈、反恐维稳等重要公共场所安全注意事项。

北京盛讯电子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于和初表示,随着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报警操作服务技术已经从过去基于有线电话联网或IP网络传输的方式转变为云平台。 云平台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等先进技术,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场景、跨终端、跨平台的超大规模报警服务网络。业务,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当前,随着报警运营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于和初分析,建设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用户体验差智能安防系统,平台问题多等问题较为突出。 具体来说,报警运营中心的分散建设将导致IT设备的巨大浪费,信息的分散也使得不同的报警运营中心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此外,报警服务平台还存在虚假报复、故障修复不及时、流程调度复杂不受控等问题。

于和初表示,报警运营服务云平台可以打破“信息化建设烟囱”,实现IT资源和平台资源共享,解决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和资源浪费问题; 基于云架构智能安防系统,云资源也可以实现。 服务按需灵活调度,解决应用高并发访问问题; 基于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处理技术,实现复杂服务的建模,解决大数据存储、管理、高性能计算等问题; 兼容以往信息系统建设的成果,实现了应用的集中管理,解决了应用系统管理难、维护难的问题。

民用安防产品受追捧

民用安防产品也是本届博览会的亮点。 随着国家平安城市、平安社区等项目的深入推进,国家安全理念基本形成,民用安防市场或将迎来一片蓝海。

门锁被称为确保家庭安全的第一步。 在萤石展位,两款全新的指纹智能锁产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现场询问参数配置和试录指纹。 这两款产品均采用超B级锁芯,并配备了最先进的生物指纹识别技术。 在增强安全性、杜绝假指纹的同时,一秒内完成指纹识别开锁,支持感应卡、密码、机械钥匙等多种开锁方式。

安居宝还在进博会上展示了智慧社区综合管理解决方案。 该平台集成了智能监控、视频门禁、楼宇对讲、智能家居、防盗报警等子系统。 通过可视化地图、分级管理、立体预防,为管理者提供一站式社区互联互控解决方案。

有业内人士表示,安防民用市场正在经历从萌芽到快速发展的发展阶段。 只要解决方案和产品易于使用,隐私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随着民用安防同质化产品的泛滥,未来唯有具备深厚技术功底和品牌效应的企业才能生存。

《中国科学杂志》(2016-11-01 第6版前沿)

本报记者李玉洋上海报道

说到智能建筑,你会想到什么? 就是看门锁几秒钟,门就会自动打开; 就是下班后开启“回家”模式,开灯,开空调……随着智能家居在生活中越来越普遍,智能楼宇与智能家居的融合。界限越来越模糊,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前者涵盖的范围更广。

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智能建筑呢? 日前,由美的集团建筑技术事业部主办的第二届建筑技术TRUE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上海)召开。 无需直接等电梯; 进入智慧园区,在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游客无需刷身份证即可开门或按电梯。 一路奔向目的地,毫无感觉……

更重要的是,在“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下,建筑节能低碳成为必然趋势,而绿色建筑则需要数字化、智能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目前智能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球智能建筑市场规模为676亿美元,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286.2亿美元。” 美的建筑技术研究院院长孟涛表示。

建筑正在走向绿色

暖通空调、照明、电梯、消防、安保、能源等系统构成了单体建筑的生态元素。 如果要完成设备、人、空间的有机结合,走向智能化,过程中会涉及建筑类型、工程建设、智能硬件、软件系统、用户需求等变量,但在实施阶段,还面临系统调试成本高、调试周期长等困难。 可以说单体建筑是非标产品。

智能楼宇是利用通信网络系统,将通信自动化、楼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消防自动化、安防自动化等5A系统有机集成。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行业也快速成长,建筑智能化的概念正逐渐被市场所接受。

然而,建筑的智能化改造也存在诸多困难。 “我们在做楼宇智能化改造的时候,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怎么量化?改造后的舒适度值多少钱?这些都很难确定。” 孟涛接受采访时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做出“双碳目标”承诺:力争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双碳”目标下,低碳和绿色是建筑行业的两个关键词。 虽然建筑本身属于非标产品,但建筑逐步绿化已成为行业的必然趋势。

有研究指出,全国建筑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 当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正处于攻坚阶段,而智能施工是实现绿色施工的技术支撑和主要手段,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创造力和科学决策力。

因此,以美的为代表的龙头制造企业正从中央空调、电梯等硬件产品入手,进入智能楼宇领域。 据了解,由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转型而来的“美的建筑科技”事业部,历时两年多时间发布了建筑生态数字大脑“美的建筑数字平台”,并登陆园区、医院、工厂等情况。

建筑生活

目前楼宇自控,美的建筑科技在建筑领域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已部署于工业园区、办公园区、商业综合体、医院等多个应用场景。此外,还开发了光伏、储能、以及用户和商业场景的热泵。 ,柔性控制综合综合解决方案(光-储-热-柔性)。

针对建筑智能化、绿色化的前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蒋毅指出,实现建筑节能低碳是管理者、使用者和智能化的共同任务。 真正的智能化应该保证给定系统条件下的能耗不低于人工操作水平。

低碳战略的提出带来了全面电气化、灵活用电、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等新的需求和挑战。 如何根据动态碳排放因子C的变化灵活用电? “这就需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C和各种负荷进行预测,提前制定优化方案,并在运行过程中随时根据变化的场景进行修正。这就需要智能系统平台需要具备和使用人性化的交互界面、管理者友好的交互界面、设备交互能力、系统交互能力等。” 蒋毅说道。

关锦伟总裁在会上发布了“GREEN FOR ONE”和“双碳”战略楼宇自控,为建筑全链路提供绿色低碳产品与服务,积极参与全场景低碳行业解决方案,支持全行业数字化底层能力全面的行业应对低碳产业转型挑战,为行业展示了一条数字化低碳建设之路。

以智慧商圈为例,数字化智能楼宇系统通过系统集成、数据连接、AI赋能,帮助客户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无人值守”能力,进一步降本增效。物业还可以利用系统追踪的数据,根据商场的忙闲时段合理分配资源,如智能控制电梯、空调、照明等设备的使用,减少资源浪费,节约能源. 减少碳排放

此外,在上海同济医院繁琐复杂的后勤管理场景中,美的利用数字大脑“”,针对36个不同的楼宇和医疗系统,传输信号点超过20000个,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互通,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医院不同管理人员的管理需求,如后勤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工单,优化管理后勤配送流程。

美的建筑科技基于楼宇数字化平台,为用户提供从暖通设备、电梯、楼宇自动化、边缘计算、云服务、SaaS应用到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的全栈式综合服务能力,让整个楼宇通过人工运行。智能、算法的能力成为一座有生命、有思想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