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现代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商业、生活和公共建筑智能化管理和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力监控系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氛围的优化,人们对办公、生活环境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高效性的需求普遍提高。 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成功实现了生活品质与信息服务的完美结合,成为21世纪的建筑行业。 主流。 如果说电是智能楼宇的血液,那么电源管理系统就是智能楼宇的血液循环系统。 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智能建筑不仅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性的关注。 它不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又一落脚点。
关键词:电力监控; 智力; 监视系统;
一、智能建筑的特点
智能建筑是人文景观与生态自然相结合的现代成果。 旨在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舒适、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集成了整个建筑或整个社区的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形成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的通信网络。 这样一种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可以有效满足现代信息社会高效、快节奏的工作需求。 电子监控系统为建筑物内高低压配电、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统一的监控和管理系统。 智能系统平台。
2、电力监控系统概述
电力监控系统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视频技术,对电力系统运行参数、事件记录、波形文件记录等各种数据进行监控,中心全面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以便能够准确、快速地确定故障部位和原因,简化工作流程,为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限的途径。 方便各种分析,高效完成各种任务。
3、电力监控系统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
电力监控系统广泛应用于智能楼宇。 太阳能、日光温室、水环热泵空调技术、地源热泵空腔技术都是其表现形式。 配电室二次设备(安全自动装置、传统测量仪表、运行控制、信号系统)是涉及照明、配电、供暖、通讯、报警等方面的电力监控系统电力监控,广泛应用于智能建筑。 太阳能、日光温室、水环热泵空调技术、地源热泵空腔技术都是其表现形式。 配电室的二次设备(安全自动装置、传统测量仪表、运行控制、信号系统)是照明、配电、供暖、通讯、报警等方面的基础。 相关系统与智能设备进行通信,包括: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实现自动化系统之间的相互通信和信息共享。 电子监控系统带来的好处:
太阳能房内的太阳能电池板广泛收集热量,并将其传输到自动显示系统中。 同时,自动发电系统将产生的电力通过能量转换传输到家庭的每个角落。 有效利用再生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故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效资源的效益; 日光温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植物受季节影响的不利因素,最有效的光合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果实。 系统化、环保化、标准化、高效化是未来发展循环可持续经济的必要条件,成为信息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4、电力监控系统在智能楼宇中的作用
由于网络技术、视频技术、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等新系统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力监控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未来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可靠、安全、便捷、简单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享受到更高程度的绿色生活。
电力监控系统在智能楼宇中产生的价值:
据调查数据显示,各类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电子监控系统每年在维护和配置上花费巨额资金。 而且,大量的电力损耗,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这里有两个例子:
案例1:最近,某知名计算机制造公司的一个重要设备内部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瞬态故障,但很快就恢复正常。 如果没有监控系统,则根本无法检测到此故障。 这是一个可怕的潜在威胁。 由于安装的电子监控系统及时发现了这一故障,并捕捉并记录了瞬态故障波形,这些信息为DELL节省了2.5万元的设备维护费用。
案例二:2013年2月,某火电厂220kV变电站,1号母线至京灶的引线夹断裂,引线掉落时触及2号母线,造成京灶全站失压。线路停电了,唯一剩下的电线断了一次。 线路跳闸,导致湖北荆门供电公司枣山变电站和5个110kV变电站全部停运。 此次事故造成负荷损失9万千瓦,占荆门市总负荷的10.8%,影响用户6.3万户,占全市用户的6.7%。 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智能建筑的应用使得智能建筑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电子监控系统的应用,减少了设备运行和电力消耗的浪费; 合理有效地利用设备的最大优势,减少不必要的添加,避免资源浪费,节省大量资金; 及时发现潜在故障,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不仅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提高了运行管理效率,减轻了运维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电力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缩短了停电时间,减少火灾,避免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用户还可以享受更加智能、绿色、环保的生活。
5、智能建筑节能与前景优化分析
智能建筑已成为21世纪建筑行业的主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智能建筑的节能必须遵循低能耗、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经济模式,使循环经济不仅仅存在于主一家拥有最新科技的创新型节能公司,更多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智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资源效率。 业主在建造更加舒适、符合现代要求的建筑的同时,以绿色节能为出发点和目标,从而节省高额开支。 能耗和运行成本最低的可持续建筑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技术措施:①节能。 ②减少有限资源的开发,加大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开发。 ③室内环境和品质的人性化。 ④尽量减少场地和环境对建筑实施和发展的影响。 ⑤ 艺术与空间的新命题。 ⑥ 智能化。 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
未来,智能建筑将更加注重人性的发展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创造健康、舒适、绿色、环保、简单、便捷的居住环境和现代品质生活,是越来越多人们的共同愿望,也是建筑节能的基础和目标。 未来智能建筑的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冬暖夏凉,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②通风良好,呼吸清新、通畅。
③光照充足,尽量采用自然光,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
④智能人工控制。 通风、照明、供暖、家用电器等均可由计算机控制,可按预定程序进行管理,也可就地控制。 满足人们不同场合的不同需求电力监控,同时回收资源,减少浪费。
6、优化电子监控系统未来应用前景
电子监控系统作为信息时代独有的发明,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土地流失严重、环境污染加剧、暴力犯罪增多、社会调节体系紊乱、自然自净自救能力减弱等。 因此,电力监控系统将从单纯的监控、显示向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它将实现海量信息存储,快速直接地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有效的指令提示。 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快速、准确。 节省更多的人力和资金,实现自然和社会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同时,还将扩展更多新功能:
(1)先进性:充分利用现代和未来的最新技术,开发最可靠的科技成果。
(2)可靠性:成为技术更加成熟的产品。 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3)实用、方便:最大程度满足市场需求和实际使用需要,方便、安全、耐用。
(4)可扩展性和经济性:兼容性增强,设计不断优化,性能提升。
(5)标准化、结构化:由于市场信息本身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电子监控系统应更加结构化、标准化和系列化。
七、安科瑞电力监控系统产品介绍及选型
7.1 概述
Acrel-2000Z电力监控系统是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根据电力系统自动化、无人值守运行要求,针对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开发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监控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采用电力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集保护、测控、通信于一体的开放式、网络化、单元化、可配置的系统。 适用于电压35kV及以下城市电网、农网变电站及同级用户变电站,可实现变电站位置的控制和管理,满足无人或少人值班的需要。为变电站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7.2 应用场所
(一)办公楼(商业办公楼、国家机关办公楼等)
(2)商业建筑(商场、金融机构大楼等)
(三)旅游建筑(宾馆、娱乐场所等)
(四)科教文卫建筑(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建筑)
(五)通信建筑(邮电、通讯、广播电视、数据中心等)
(六)交通建筑(机场、车站、码头建筑等)
(七)厂矿建设(石油、化工、水泥、煤炭、钢铁等)
(八)新能源建筑(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
7.3 系统结构
Acrel-2000Z电力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设计,可分为三层:站控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现场设备层。 组网方式可以是标准网络结构、光纤星型网络结构、光纤环型网络结构根据用户用电规模、用电设备分布、占用面积等综合考虑组网方式用户。
7.4 设备选型
八、结论
电子监控系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体现了高效率经济时代人类对生活质量和简化工作程序的不懈追求和美好希望。 其在智能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生活的智能化、简单化,体现了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人们的关注; 体现在生活中,让人体会到它的安全、可靠、高效。 特征。 可以说,电子监控系统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电子系统的依赖与日俱增。
1、施工准备
1.1 技术准备
1、施工前联合审核图纸。
2、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报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
3、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
1.2 主要材料
扬声器、功放、广播机柜、电缆、电线、线夹、螺栓、管材、型材等。
1.3 主要工具
工程机械及工具:升降机、电焊机、切割机、弯管机、电钻、打磨机等。
测试设备:数字万用表、声源、声级计、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失真测量仪、对讲机等。
1.4 运行条件
公共广播和应急广播系统安装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机房及弱电竖井建设已完成;
2、预埋管道及预留孔符合设计要求;
3、机房建设完成,机房环境、电源、接地安装完毕,具备安装条件;
2、材料质量控制
公共广播、应急广播系统的设备、材料除符合有关规定外,还必须进行验收:
1、音箱(箱)、功放、广播柜、电源的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要求,并提供生产厂家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和相关检测证明。
2、各种线缆均有出厂合格证等质量保证材料。
三、施工过程
3.1 施工流程
技术资料审核→机房安装→线路铺设→音箱安装→系统测试
3.2 施工要点
1、机房安装
声控室的布置按设计要求进行。
A、广播机房设备的安装应考虑到维护的方便,机房不宜过于密集,控制台与机架之间应有较宽的通道,与落地式广播设备的净距离一般不应小于公共广播系统,设备应并排布置,应保证间隔方便通行,不应小于;
B、设备安装应平稳、直立,落地式设备应采用地脚螺栓固定,或用角钢加固在后墙上;
C、设备安装后应调整其垂直度,垂直度误差不应大于1.5/1000。
2、布线敷设
A、音频信号输入的电源应采用屏蔽软线。
a) 话筒输出必须使用专用屏蔽软线。 当长度在10m~50m之间时,应采用双芯屏蔽软线进行低阻抗平衡输入连接。 如果中间有话筒转接插座,则必须要求接触特性良好。
b) (2)长距离麦克风电缆(超过50m)必须采用低阻抗(200Ω)、平衡传输连接方式,最好采用四芯屏蔽线对双绞线并穿过钢管敷设。
c) 调音台与所有外围设备的连接必须采用单芯(非平衡)或双芯(平衡)屏蔽软线连接。
B、功率输出的馈电是指功放输出与音箱箱体之间的连接电缆,可根据距离选择截面和高阻抗或低阻抗。
a)礼堂、歌舞厅等室内扩声系统应采用低阻抗输出,并采用截面积为2~6mm2的软质电热丝通过管道敷设。 两路计算长度的直流电阻应小于喇叭阻抗的0.02~0.01倍。
b)(2)室外扩声、体育场扩声建筑内的背景音乐、宾馆客房广播宜采用高阻抗恒压传输(70V或100V),馈线宜采用双芯聚氯乙烯多股软线过管。
c) (3) 酒店客房内每套节目应敷设一对馈线,不得共用公共地线,以避免节目信号之间的干扰。
C、电源线路选择(单相、三相、自动稳压)宜采用隔离变压器(1:1)。 当总功耗为10kVA时,采用三相电源,然后分成三路输出220V电源。 当电压波动超过+5%或-10%时,应采用自动稳压器,保证各系统设备正常运行。 所有馈线均应穿管敷设,线路施工参照《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标准》ZJQ08--2003。
D、应按标准规范安装、敷设接地和防雷装置。
a) 应设置专用接地线,不得与防雷接地或电源接地共用。
b) 音频地必须是单点的,不能形成音频地环路。
3、扬声器的安装
A.扩声扬声器系统应安装在表面上。 如果安装在暗处,则装饰面的传声开口应足够大,且传声材料或面罩格栅的尺寸相对于主扩声的波长应足够小频带。
B、明装和暗装均应牢固,不得因振动而产生机械噪音。
C、与火灾事故广播配套使用的背景音乐音箱(箱)现场不得设置音量调节或控制开关。
D、扩声公共广播系统声音特性的测量方法按有关标准执行。 特性指标及测量方法》—93,体育馆执行建设部《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JGJ-T131-2000标准。
4.系统测试
公共广播和应急广播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系统测试和功能测试。
A. 系统测试包括以下内容:
a) 系统的输入输出不平衡度、音频线的敷设及接地形式,确保安装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设备之间的阻抗匹配合理;
b) 放音系统布局合理,符合设计要求;
c) 最大输出电平、输出信噪比、声压级、带宽等技术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d) 通过对响度、音色和音质的主观评价来评价系统的声学效果;
B. 功能测试应包括:
a) 商业宣传、背景音乐和公共寻呼。
b) 当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共用设备时,应急广播由消防分机控制,具有最高优先级。 在发生火灾或突发事故时,应能切换到紧急广播并以最大音量播放; 应急广播功能测试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c) 功放应冗余配置,当主机出现故障时,备用机应按设计要求自动投入运行;
d) 公共广播系统应当分区控制,分区的划分不得与消防保护区的划分相冲突。
1、施工准备
1.1 技术准备
1、施工前联合审核图纸。
2、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报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
3、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
1.2 主要材料
扬声器、功放、广播机柜、电缆、电线、线夹、螺栓、管道、型材等。
1.3 主要工具
工程机械及工具:升降机、焊机、切割机、弯管机、电钻、磨床等。
测试设备:数字万用表、声源、声级计、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失真测量仪、对讲机等。
1.4 运行条件
公共广播和应急广播系统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机房、弱电竖井建设已完成;
2、预埋管道、预留孔符合设计要求;
3、机房建设完成,机房环境、电源、接地安装完毕,具备安装条件;
2、材料质量控制
公共广播、应急广播系统的设备、材料除符合有关规定外,还必须进行验收:
1、音箱(箱)、功放、广播柜、电源的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要求,并提供生产厂家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和相关检测证明。
2、各类电缆均有出厂合格证等质量保证材料。
三、施工过程
3.1 施工过程
技术资料审核→机房安装→线路敷设→音箱安装→系统测试
3.2 施工要点
1、机房安装
声控室的布局按设计要求进行。
A、广播机房设备的安装应考虑到维护的方便,机房不宜过于密集,控制台与机架之间应有较宽的通道,与落地式广播设备的净距离一般不应小于,设备应并排布置,应保证间隔方便通行,不应小于;
B、设备安装应平稳、直立,落地式设备应采用地脚螺栓固定,或用角钢加固在后墙上;
C、设备安装完毕后,应调整其垂直度,垂直度误差不应大于1.5/1000。
2、布线敷设
A、音频信号输入电源应采用屏蔽软线。
a) 麦克风输出必须使用专用屏蔽软线。 当长度在10m~50m之间时,应采用双芯屏蔽软线进行低阻抗平衡输入连接。 如果中间有麦克风适配器插座,必须要求良好的接触特性。
b) (2)长距离麦克风电缆(超过50m)必须采用低阻抗(200Ω)、平衡传输连接方式,最好采用四芯屏蔽线对双绞线并穿过钢管敷设。
c) 调音台与所有外围设备的连接必须采用单芯(非平衡)或双芯(平衡)屏蔽软线连接。
B、功率输出的馈电是指功放输出与音箱箱体之间的连接电缆,可根据距离选择截面和高阻抗或低阻抗。
a)礼堂、歌舞厅等室内扩声系统应采用低阻抗输出,并采用截面积为2~6mm2的软质电热丝通过管道敷设。 两路计算长度的直流电阻应小于扬声器阻抗的0.02至0.01。
b)(2)室外扩声、体育场扩声建筑内的背景音乐、宾馆客房广播宜采用高阻抗恒压传输(70V或100V),馈线宜采用双芯聚氯乙烯多股软线过管.
c) (3) 酒店客房内每套节目应敷设一对馈线,不得共用公共地线,以避免节目信号之间的干扰。
C、电源线路选择(单相、三相、自动稳压)宜采用隔离变压器(1:1)。 当总功耗为10kVA时,采用三相电源,然后分成三路输出220V电源。 当电压波动超过+5%或-10%时,应采用自动稳压器,保证各系统设备正常运行。 所有馈线均应穿管敷设公共广播系统,线路施工参照《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标准》ZJQ08--2003。
D、应按标准规范安装、敷设接地和防雷装置。
a) 应设置专用接地线,不得与防雷接地或电源接地共用。
b) 音频地必须是单点的,不能形成音频地环路。
3、扬声器的安装
A.扩声扬声器系统应安装在表面上。 如果安装在暗处,则装饰面的传声开口应足够大,且传声材料或面罩格栅的尺寸相对于主扩声的波长应足够小频带。
B、明装和暗装均应牢固,不得因振动而产生机械噪音。
C、与火灾事故广播配套使用的背景音乐音箱(箱)现场不得设置音量调节或控制开关。
D、扩声公共广播系统声音特性的测量方法按有关标准执行。 特性指标及测量方法》—93,体育馆执行建设部《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范》JGJ-T131-2000标准。
4.系统测试
公共广播和应急广播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系统测试和功能测试。
A. 系统测试包括以下内容:
a) 系统的输入输出不平衡度、音频线的敷设及接地形式,确保安装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设备之间的阻抗匹配合理;
b) 放音系统布局合理,符合设计要求;
c) 最大输出电平、输出信噪比、声压级、带宽等技术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d) 通过对响度、音色和音质的主观评价来评价系统的声学效果;
B. 功能测试应包括:
a) 商业宣传、背景音乐和公共寻呼。
b) 当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共用设备时,应急广播由消防分机控制,具有最高优先级。 在发生火灾或突发事故时,应能切换到紧急广播并以最大音量播放; 应急广播功能测试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c) 功放应冗余配置,当主机出现故障时,备用机应按设计要求自动投入运行;
d) 公共广播系统应当分区控制,分区的划分不得与消防保护区的划分相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