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风之下,2018年智能音箱市场出现井喷式发展。据奥维云网全渠道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零售量为1625万台,同比增长增长823%,零售额36.5亿元,同比增长645%。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fK公布的数据,2017年国内智能音箱总销量仅为150万台,前10个月累计销量仅为10万台。
业内人士表示,2019年,消费者将更加关注产品的人工智能体验以及智能音箱能够驱动的应用场景,而不仅仅是价格。
价格战引爆智能音箱行业
2018年,百度的小度智能音箱、京东的叮咚、阿里的天猫精灵、小米的小爱同学、喜马拉雅的小雅音箱……十几个品牌角逐。 为了抢占市场,价格战也接连发生。 从目前市场上的智能音箱来看,国内主流品牌的价格大多集中在200-700元之间,而最便宜的智能音箱也只需几十元。
竞争之初,大多数企业选择依靠低价产品来快速成熟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2018年4月的米粉节上,小米还将小爱智能音箱mini版从169元降到99元进行促销。 双十一期间,小度智能音箱价格从249元降至89元; 天猫精灵X1从499元降至99元。
价格混战的背后是不断扩大的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智能音箱市场份额占全球市场的10%智能家居设备,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音箱市场。 2018年第四季度,智能音箱出货量达到860万台,占全年总出货量的40%。 这是因为第四季度“双11”、“双12”期间,厂商大举“出击”,销量大幅增长。 其中,阿里巴巴以270万台的出货量领先,占比31%。 小米和百度的出货量均达到约250万台。 小米以微弱优势排名第二,百度排名第三。
用户习惯仍需培养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音箱产品的功能越来越丰富。 除了语音点播音乐外,查看天气、听新闻、网上购物等功能都可以轻松实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物联网生态的完善,很多智能音箱已经可以控制很多其他智能设备,成为不同品牌、不同产品之间最好的沟通桥梁。
业内人士指出智能家居设备,智能音箱虽然融入了语音购物、智能家居控制等前沿可能性,但毕竟生态布局尚未完成,缺乏实际应用场景。 即使买回家,也只是连接手机播放音乐。 然而这样的功能对于用户来说吸引力并不大。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HS的调查,目前只有6%的消费者使用智能音箱来控制智能家居设备。
行业观察家洪世斌指出,未来将以语音控制作为智能场景的切入点,从而产生更多的商业模式,这将使得巨头们很难放弃智能音箱的主导地位。 百度智能生活事业群总经理景坤曾表示,整个科技行业迫切需要新场景或者新设备来承载AI能力和资源。
近日,京东消费与产业发展研究院与京东家电联合发布了《智能家居及“京东小家”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智能家居和“京东小家”市场及产品进行了梳理。家庭物联网。
报告指出,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一方面,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智能家居市场需求将持续受到刺激。 众多品牌和厂商推出智能物联网产品和服务; 但另一方面,一方面了解智能家居并愿意使用的人群比例还比较少,行业也比较分散。 对于用户来说,过多的入口造成了无知、使用困难、不兼容等多重“烦恼”。
“京东小家”是一个集智能生态和电器售后服务两大业务板块于一体的独立领域。 供应链能力,为京东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解决方案。 实现了跨品类、多品牌的智能控制,帮助行业合作伙伴更贴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反馈。
基于京东物联网平台的能力,京东小家可以为不同品牌提供灵活多样的接入解决方案。 品牌商的产品可通过云连接、单直连、双直连或集成京东模块等方式接入京东小家。 平台上,京东小家将物联网技术与京东小程序技术相结合,为品牌商提供一揽子小程序解决方案。 品牌商可以利用小程序低代码工具,低成本、高效地开发品牌专属的设备控制小部件。 平台提供的节目、公版及品牌定制解决方案也能满足不同品牌商快速接入、个性化接入的需求,同时为品牌商提供设备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以及导购操作。 解决方案。
京东在“知名”、“高效”、“安全安心”的品牌形象上具有相对优势,但在其他形象上与竞品存在一定差距; “有保证”、“值得信赖”、“可靠”更加突出;万师傅在“价格公道”、“人性化”、“全能”形象更加突出;啄木鸟在“创新”形象更加突出;鲁班道家更突出的是“归属感”的形象。
目前,京东小家已覆盖100多个品类、200多个品牌、近万个SKU,实现全场景覆盖。 未来会更加注重服务,与品牌有技术合作,比如与三星智慧屏共建、客服协作,平台打通,运营开放,可以进行客户运营在小程序中。
京东、京东小加正在从供给端和消费端的链接者发展为生态建设者,保持更健康、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无论是购买、使用、控制、维护,甚至以旧换新; 另一方面家居智能化,帮助制造企业和品牌商形成更好的服务、智力等能力家居智能化,特别是中小企业快速建立这些能力,使他们能够拥有与大企业一样的发展道路。
本文来自:金融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