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安防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3240亿元增至2018年的66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6%。 其中,智能安防市场规模接近3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进一步细化,AI安防行业的市场规模,其中分支之一智能安防,2018年达到135亿元,比2017年增长近250%。
另有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将推动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在2022年逼近万亿元,可想而知,人工智能对于安防行业具有战略意义。 只是渐渐地,AI安全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 提到AI安防,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各种监控摄像头。 说到产品,AI安防只有监控摄像头吗?
在AI安防领域,监控摄像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硬件市场。 安防产品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监控、检测、防护等,视频监控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据此前数据显示,在我国安防设备市场中,视频监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以上,成为构建安防设备体系的核心产品。 无论是传统安防市场,还是如今的智能安防、AI安防市场,视频监控摄像机的地位都没有改变。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2017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公共和私人区域(包括机场、火车站和街道)安装的监控摄像头数量已达1.76亿个,预计这一数字还将增加在接下来的三年里。 翻了一番,达到 6.26 亿。 此外,IDC还对中国监控摄像头的部署量做出了预测,称到2022年,部署量将达到27.6亿个。 应用场景涵盖公安、交通管理、应急指挥、防灾预警、市政设施抢修等。
同时,在公司层面,其安防业务的产品方向多以图像数据为主,包括监控摄像头、基于摄像头多采集数据的监控平台、大数据平台,以及自研的一系列芯片。企业。 . 可见,在AI安防领域,大部分企业想做的是为监控摄像头赋能,在监控层面变被动安全为主动安全。
就监控摄像头领域而言,硬件制造层面几乎被海康威视、大华、宇视瓜分,算法和软件方面则被华为等巨头和中视四虎等新创企业占据。比特大陆。 已经相当“拥挤”了。
不可否认,监控摄像头已经成为AI安防的“宠儿”。 这里需要提出一个问题,AI安防除了摄像头还有什么? 从软件到硬件,AI安防不仅仅在世博会现场有摄像头。 除了挂在墙上的摄像头让密集恐惧症患者感到不适外,其中还隐藏着一些AI安全“宝藏”。 他们在监控摄像头里。 在强势攻势下求发展。
· 在硬件层面,技术拥有更多的载体
过去,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闻为实”。 虽然有时候人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看到”的行为在安防行业,尤其是在防范和监控环节,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以刑事侦查为例,在有证人参与侦查的案件中,警方有时会通过证人的口述,尽可能地还原嫌疑人的面部肖像。 这张人像将作为生物识别特征,帮助警方更好、更快地抓获嫌疑人。 相较于语音、指纹等难以分辨且可能存在缺陷和瑕疵的数据,在找人方面,大部分时候最终还是要依靠人脸特征数据,而人脸识别在速度上也有优势。 在AI安防领域,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十分必要,但最终的载体不仅仅是已经成为“红海”产品领域的监控摄像头,它还有更多的组合可能。
以智能安防机器人为例,这是除了监控摄像头之外,又一款被众多厂商关注的AI安防硬件。 与监控摄像头相比,安防机器人更像是一个人工智能技术综合体。 除了基本的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它的“身体”还可以搭载烟雾探测器、气味探测器等传感器,以及语音人工智能产品。 强大的声音分散系统等攻击性武器。
在功能上,虽然监控摄像头在识别出目标人物后主动报警,但本质上提供的是单一的视觉识别和监控。 相比之下,安防机器人除了在自主巡逻时提供视觉识别和监控服务外,还可以提供声音采集识别、即时语音、危险气体识别和驱散等功能。 此外,在落地场景方面,机场、仓库、园区、危化品企业、银行、商业中心、社区等都可以成为安防机器人的巡检场所。
此前,华泰证券曾测算,2018-2020年国内巡检机器人市场总需求约477亿元,年均需求约159亿元,分别对应9000台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空间为72亿元和81亿元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 万台,市场空间405亿元。 其中,电站和配电站只是安检机器人众多应用场景中的两个。 可想而知,这个行业的背后有着巨大的市场。 目前国内从事该领域的企业有30多家,但行业远未爆发,这意味着市场还有更多的机会。
此外,在便携性方面,监控摄像头是固定的,安防机器人由于体积庞大和监管问题,暂时难以随时随地随身携带。 便携式AI安防设备也成为必备装备。
在这方面,目前可能的产品是AR眼镜。 佩戴后,一旦某设备识别出可疑人员,AR眼镜会自动将可疑人员的性别、身份等信息显示在民警面前。 相关安保人员还可以通过AR眼镜看到墙后或地板下的电缆、管道、管道等。 警察也可以模拟和再现其他设备的操作,小型消防员可以在火灾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和判断。
与安防机器人一样安防软件安防软件,由于网络传输延迟、镜头成像技术、光学模组不成熟等因素,AR眼镜远未达到大规模成熟,目前只有小规模应用。 目前,安防领域仍有少数公司推出AR眼镜,市场受热度下降影响发展速度较慢。 对于AI安防行业来说,AR眼镜也是一片“大蓝海”。
在监控摄像头势利的掩护下,安防机器人、AR眼镜等行业仍有很多市场巨大,未被重视。
· 在软件层面,数据壁垒仍待打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有产品功能的实现还需要算法、算力、数据和智能网联的实现。
眼下,经过几年的发展、优化和磨合,各种智能算法已经相对成熟,满足基本需求不再是问题,算力问题也因为AI芯片得到了解决。 但是,剩下的数据就成了问题。
以公安这一安全领域的重要机构为例。 早在2018年初,公安部就正式成立了全国公安大数据工作领导小组,宣布将大力实施公安大数据战略。 公安数据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作为一个垂直行业,公安领域的数据也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只能基于结构化数据开展AI应用,而那些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还没有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角色; 公安之间、各警务部门之间、各种数据之间也缺乏关联,这也大大降低了预测、预警和预防的能力和有效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依赖行业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的建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涉及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定义、关系抽取、知识存储、关联计算等步骤。 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图谱,构建垂直领域的专业知识图谱。 更高的难度。
而知识图谱一旦建成,其带来的效用也是肉眼可见的,实现了实战经验与技术算法的深度融合转化,让警务工作更加智能化。 举个例子,警方为了锁定一个犯罪嫌疑人,往往需要调用多个系统进行数据查询,然后进行分析整合。 该过程繁琐、耗时且劳动强度大。 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将大大减少,因为在提出请求后,系统可以自行检索相关案件信息,或生成报告,或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各种线索之间的关联等。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公安知识图谱工具化应用率为30%,平台化知识图谱应用率为10%。 目前,构建知识图谱的第一步,即“数据采集”还没有很好的完成。 因此,后面的步骤也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困难。
AI安全,算力、算法、数据、连接缺一不可。 最后,根据a&s发布的“2018全球安防50强”榜单,专门从事视频监控的企业共有32家,海康威视、大华等也涉足该领域。 可以说,视频监控已经成为安防行业的主流。 也难怪在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监控摄像头将成为众多AI企业选择的市场切入点和安防业务的重点方向。
但从市场和需求来看,监控摄像头并不是万能的,总有它顾不上的地方,这些都是留给厂商的机会。 如果发展足够顺利,或许未来这些行业也能“比肩”监控摄像头。
最近几年,
具有自动录像、人脸识别功能
智能可视门铃
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
然而,
智能门铃
在为您的家带来安全和便利的同时,
也给邻居带来了困扰。
甚至还引发了邻里纠纷。
在你家门口安装一个可视录音门铃,
是否侵犯了邻居的隐私权?
安装前需要征求邻居的同意吗?
遇到
安全和隐私冲突
刘女士和她的邻居面对面。今年7月,邻居家安装了智能可视门铃,但这种新的高科技设备让刘女士感到焦虑。
这款门铃具有红外夜视、实时查看、自动录音、人脸识别、云存储等功能,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用手机打开智能门铃APP,即可随时了解您家外的所有情况;如果有人在门铃前停留超过15秒,手机APP会收到提醒信息。
两个入户门之间的距离只有两米左右,对面智能门铃的摄像头正对着自己家的门。只要有人进出刘女士家,对面的智能门铃就会亮起蓝色,自动开始录音。每天出入或亲友来访时,一想到被一双眼睛“盯着”,刘女士就觉得难受。
“我每天几点出门,几点回家,买了什么,谁来过我家……这些行踪,他家人都知道,就好像有人站在你家门口盯着你一样一天 24 小时。” 刘女士认为邻居安装的智能门铃严重侵犯了我的个人隐私。
刘女士也通过各种方式与邻居沟通,但邻居觉得自己安装智能门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家人和财产安全,所以不同意拆除。
双方各执一词,打了两个多月。他们还联系了物业管理委员会、居委会,甚至报警。但无论是物管还是居委会都没有执法权,只能沟通调解。警察也来协调,但双方都不愿意妥协,邻居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僵化。
辩论
安装门铃需要邻居的许可吗?
近年来,智能可视门铃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记者在网购平台上搜索发现,智能门铃的价格在100元至1000元不等。许多门铃的介绍是广告宣传的。识别并快速判断访客信息”、“视频云存储,随时随地查看门铃拍摄的视频记录”等功能。亲民的价格和丰富的功能让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这些智能产品,月销售额许多商店的数量超过 1,000 家。
在产品测评的“问大家”栏目中,关于智能门铃是否侵犯邻居隐私权的问题被反复问到:“如果你想到安科门铃,邻居会不会觉得自己被监视、被侵犯?”隐私?” “安装了 邻居们有什么投诉吗?有没有跟对面的邻居打招呼?” “楼道装可视门铃违法吗?”
对这些问题意见不一。大多数人都同意在安装可视门铃之前应征得邻居的同意。一方面,邻居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另一方面,安装门铃可能会损害邻居的隐私。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提醒。“我装了智能门铃,对面邻居说侵犯隐私,给我两天时间拆掉,不然就砸了。” 一位买家留言。
但也有人认为,装不装智能门铃是他们自己的事,邻居无权干涉。“走廊是公共区域,不会侵犯隐私。”
尴尬的
谁来解决智能门铃之争?
“在《物业管理条例》中,并没有禁止居民在公共区域安装监控设备的相关规定。” 紫云置业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接到刘女士的投诉后,该物业先后7次联系双方进行调解,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物管将此事上报给物管委,物管、物管、安监部门及双方业主进行了五方调解,但沟通结果仍不尽如人意。
“我们没有执法权,只能起到协调沟通的作用。” 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经过多次沟通,安装门铃的邻居同意拆除门铃,条件是谁拆除门铃必须对门铃的完整性和门漆负责,损坏将负责为了补偿。但刘女士不同意,认为谁安装谁就应该拿下来,双方继续僵持。
记者咨询了智能门铃的经销商。”可视门铃配备的人体感应传感器可以设置检测距离智能门,分为1米、2米、3米三个等级。当检测距离设置为1米时,1米内只有人活动门铃的米数。门铃会自动拍照,让邻居进出门都不会被看到。此外,可视门铃的安装者还可以通过移动安装位置来避免侵犯邻居的隐私并遮住门。
“如果因为安装智能门铃发生纠纷,物业无法协调,可以选择报警,让民警上门调解。” 紫云家园所在地民警表示,安装智能门铃是否会损害他人权益,是否构成侵权,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一方构成违法事实,警方可以出面予以拆除。
陈述
智能门铃不能影响他人隐私
北京长虹律师事务所彭彦军律师认为:
主人的出入记录、访客身份等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如果智能门铃能够客观地监测和记录邻居的进出记录和会面情况,则涉嫌侵犯对方隐私,其安装应受到一定的限制。当事人在使用智能门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应适当注意避免或减少对周边当事人隐私等合法权益的影响,否则将承担相应的不良后果。
我国《民法典》第288条规定了处理邻接关系的基本原则,即房地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方便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互助互助的原则正确处理邻接关系。公平合理。相邻当事人行使权利,应当减少对相邻权利人生活的不便,避免妨碍他人权利。
彭律师建议:
安装智能门铃时,最好主动告知邻居,征求他们的理解和同意智能门,并尽可能根据自家楼层的结构布局选择合理的安装方式和位置。可以考虑按特定角度安装挡板,缩小视野。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难免对隐私和接受新事物的过程有不同的关注,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希望双方能够换位思考,充分沟通,妥善化解矛盾,构建和谐邻里关系。” 彭律师建议,如果双方确实协商不成,可以到法院就邻里关系提起诉讼,法院会调查安装智能门铃是否对邻居造成危害。隐私或个人信息构成现实威胁,是否对相邻方权益造成实质性损害,确定是否应拆除或调整安装位置。
“法律往往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对新事物往往缺乏法律的约束,智能门铃是新事物。” 彭彦军律师补充说,虽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但业主有权制定和修改的管理规定。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管理协议应当约定相关物业的使用、维护、管理,业主的共同利益,业主应当履行的义务,应当承担的责任。违反管理规定承担责任。管理章程对所有业主均有约束力。因此,如果小区管理条例对这种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
社区是我的家
建设靠大家
一起工作
快乐你我
!!!
结尾
听说关注这个账号的人
祝你好运
《小区物业管理》11月最热门资讯
如果你喜欢,请